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变。中国近代历史就是以此为开端的。要了解中国近代史,所碰到的第一大事件自然就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为什么爆发?中外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不一致的,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争爆发是由于“商务上的误会”,有的认为是导源于“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冲突”。有的说这是一个纯偶然性的事件,果真如此吗?我们说不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绝非偶然,我们可以在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坐标”中找到它的必然点。所以,要了解鸦片战争,首先需要考察一下它的历史背景,也就是战前世界和中国的社会历史概况。这样就不至于局限于就事论事的偏弊之中,而可从宏观历史的高度,从广阔的视野下认识这一事变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明辨是非。
一、战前的中国和世界
1、大清王朝的衰落: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明发达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直到十六世纪以前,中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但十六世纪以后,中国开始、而且迅速地落后了。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封建社会已经呈现出一片衰败的景象,丧钟已经敲响。然而,1644年,满清入关,以其初生牛犊的勃勃生机,给业已腐朽、行将灭亡的封建统治制度又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其又出现了一番中兴气象(回光返照),既所谓“康乾盛世”。但好景不长,从十八世纪中后期(也就是康乾盛世的乾隆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又迅速走向衰败。到鸦片战争前夕,以满洲贵族为主体、满汉地主阶级联合专政的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已经是日薄西山,危机四伏。
政治腐败:
皇帝好大喜功,虚骄自得,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大皇帝君临万国,恩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梁廷 《粤道贡国说》卷6,第10页)。
群臣庸碌无为,愚昧无知——“多磕头,少说话”;“为问海夷何自航,或云葱岭可通大西洋。岛夷通市二百载,茫茫昧昧竟安在”(《魏源集》下册,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276页)。
官场贪污成风,贿赂公行——“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古今中外第一大贪官-和珅。
土地竞争激烈,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皇室占地83万顷,和珅8000余顷,琦善25600余顷;“自京师始,概乎四方,大抵富户变贫户,贫户变饿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贱,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月日,奚暇问年岁”(《龚自珍全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06页)。
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生产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府库空虚。
军 事:装备陈旧、落后,国防空虚、废弛。
思想文化:闭塞愚昧——通过科举考试,把人们的思想引向空疏的理学;通过文字狱,把学术研究引向脱离实际的汉学。万马齐喑。
2、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固有矛盾日趋激化,扩张欲望愈益强烈。
二、战前的中外关系
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藩属——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缅甸-尼泊尔;进贡。
2、中西方关系:《马可波罗纪行》,中国-神秘而富庶的东方国度,遍地黄金;之后中西方的隔绝、陌生(1599,利马窦)。1517-葡萄牙(1557澳门,1849);1575-西班牙(1626鸡笼、淡水,1642);1604-荷兰(1622台西南-安平湾,1662);1637-英国(1690年设商馆于广州);1643-沙俄(1689尼布楚,1727布连斯奇); 1660-法国(1719商馆);1785-美国(中国皇后号)。
3、闭关政策与中外贸易概况: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的限制贸易政策。1757,一口通商,公行制度,外商来华时间、出口商品的品种、数量限制,阻碍中外交流、社会进步。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贸易中(海上),中英76%,中美22%。由于自然经济的抗拒和闭关政策的抵制,中国出超,而英国入超:1781-1790,中国输英茶叶即9600多万银元,而1781-1793,英国输华总值仅1600多万银元;只及茶价的1/6;1830-1833,中国输英995万余两,英国输华733万余两。
4、鸦片泛滥及其危害:
鸦片-大烟,麻醉剂-安神、止泻、镇痛。8世纪由阿拉伯人作为药材传入中国,16世纪由葡萄牙人传入吸食方法并开始贩卖,但直到1729年,每年不超过200箱(每箱100-120斤)。英国就从这时开始向中国贩卖鸦片,1757年占领鸦片产地孟加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明确鸦片侵华政策。1800年贩卖到中国的鸦片就达4570箱,1828年11154箱,1834年21885箱。同年,英国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的垄断权,鸦片贸易自由化,进入一个新时代。1838年激增至40200箱。
鸦片的利润:1813年,成本237卢比,加尔各答1210-1600,中国2428。
鸦片大量输入,首先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趋势,由出超迅速变为入超:
1821,输出14757132元,输入13693213元,鸦片2235780元;
1833,输出17814260元,输入10119655元,鸦片12185100元。
鸦片战前20年间外流白银1亿元,相当于当时中国银货流通总量的1/5;平均每年500万元,将近清政府年总收入的1/10。
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银贵钱贱:1:1000——1:1600,农民负担加重;工商业凋敝:“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以前,某货有万金交易者,今只剩得半数,,问其一半售于何货,则一言以蔽之曰:鸦片烟而已”(《鸦片战争》二,第140页);政府财政更加拮据。
使清朝统治阶级更加腐化,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造成社会道德沦丧,严重戕害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肉体,东亚病夫。
三、林则徐和禁烟运动
1、禁烟论争:1729年(雍正七年)清政府发布第一道禁烟诏令(只禁吸食);1800年(嘉庆五年)清政府明令禁止鸦片进口。
1836-6,太常寺卿许乃济奏请“仍用旧例,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入关交行后,只准以货易货,不得用银购买”(《鸦片战争》一,451)——驰禁:只禁白银外流,不禁鸦片内流。
1838-6,鸿胪寺卿黄爵滋:“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认为“夫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贩烟之盛,由于吸食之重,无吸食自无兴贩,则外夷之烟自不来矣”(《鸦片战争》一,463)——主张严禁:重治吸食。
林则徐:“鸦片流毒天下,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能无股慄”(《林则徐奏稿》中,601)。1838-12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
2、林则徐和虎门销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严拿烟贩,惩治受贿官吏;谕令外商缴烟,具结贸易;招募水勇,整顿海防;用民之众,抵番之强(民心可用);睁眼看世界。虎门销烟。
3、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具有发动侵华战争的实力;英国是对华贸易最主要的国家,对打开中国大门最为迫切;英国是最主要的贩毒国,为了维护可耻的鸦片走私,不惜发动战争;英国对发动侵华战争蓄谋已久,做了长期周密的准备(1793马加尔尼、1816阿美士德使华,1832年胡夏米、郭士力收集情报、绘制地图、制定计划,1836年“印度和中国协会”)。
四、鸦片战争的过程
1839年8月5日,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商人开始策华战争。同年9月30日,英国纺织中心曼彻斯特39家公司联名上书政府,要求出兵。10月1日,英国内阁决定对华发动战争。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好望角舰队司令乔治懿律为侵华军总司令兼全权谈判代表,查礼义律为付代表,随后,英国舰队开往中国,有的学者主张以此为战争的起点。我们按照通行观点,以1840年6月28日封锁珠江口为起点。
第一阶段:英军北上骚扰阶段。在封锁了珠江口后,英军随后7月3日进攻厦门,北邓廷桢击退。当时在厦门以北,直到天津,防守空虚,毫无戒备,如天津口岸仅800人防守,山海关连一门大炮都没有,所以英军向北进攻。7月4日,攻克舟山,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丧师失地的战事,整个战事仅九分钟。接着英军北上天津。清政府一面指责沿海口岸“形同木偶,毫无准备”,一面指责林则徐措置失当。随后派琦善到天津同英人谈判。在英军南迁之后,清政府认为其善退敌有功,于9月17日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10月3日,撤销林则徐的两广总督职务,10月23日,林则徐挥泪离开广州,鸦片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关于穿鼻草约问题,传统的近代史书称,琦善到了广州后,一面镇压抗英民众,一面秘密同英军接触,在1841年1月20日与义律签署了穿鼻草约。实际上,没有这么一回事,因为割地琦善根本不敢自作主张。现在经考证,大概是这样的,英军逼迫琦善定理,琦善上书等候指示,这时,英国人为了向国内报功,并使随后的香港占领成为事实,竟捏造事实,把他们的一个想法说成事实,欺骗舆论,混淆视听。道光知道后,决定宣战,琦善随即撤出了谈判。
第二阶段:1841年1---8月;战争主要在广州一带发生。英军在1月27日攻占沙角,消息传到北京,道光决定宣战。奕山发动广州之战,失败,签署了广州和约,这时近代史的第一部不平等条约。
第三阶段:1841年8月---1842年5月;广州战役结束后,奕山在奏报中,一谎言编造胜利,将大败而归成为“大挫其锋”,把自己丧胆求降改称义律乞抚,把赔款说成代垫商欠,于是道光下令撤兵。英方并不满足,召回义律,该派有殖民地统治经验的璞鼎查(herry Pottinger)为侵华全权大事,1841年8月,璞到达中国,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8月25日,英军攻克厦门,9月在舟山集结。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裕谦驻守定海和镇海,主张抵抗。9月25日,英国军队进攻定海,三总兵激战六昼夜,于10月1日失败。,接着,英军攻镇海,裕谦率兵宣誓,斗志昂扬,但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英军大胜,裕谦投水自杀。
浙东三城失陷后,清政府于10月18日决定二此处时,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侍郎文蔚、两江总督牛鉴前往浙江督战。1842年3月10日,奕经的浙东之战打响,随后失败。
浙东之战: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抗英战役。1841年9月,英军进犯浙江,清军接连失掉宁波三城。为收复失地,10月18日,道光帝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组织是役。奕经昏庸无能,仓促应战,清军全军溃败,浙东由此全部落入敌手,清政府由此决定妥协求和。
五、清军失败的原因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的一次反对外来侵略的战争,从中国方面来说,市正义之战,英方为非正义之战,而最终结局确是中国失败。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制度腐败是中国方面失败的关键所在。中国正处在封建社会的没落阶段,作为指导战争全局的道光是腐败的统治阶级代表,她昏庸顽固,盲目虚骄,因而在整个战略方针上根本无通盘规划,所以对战争全程很难预见。于是一直受制余敌,穷于应付,战和无常,摇摆不定。具体说军队调动旋调旋撤,这种情况不仅使御敌之并不敷调遣,而且使本是以逸待劳的清兵疲于奔命,把有利变为无利,处处陷于被动挨打境地。道光的腐败表现的另一方面是其用人,战争中除了林则徐、邓廷桢外,举凡一切军政、外交,基本使用的是投降派官僚,总其成的是穆彰阿,办理外交是琦善、伊里布、耆英,指挥作战的是奕经、奕山,都是不学无术的家伙,如琦善在同英军谈判时,问英国人:英国在中国何方?英国的皇上真是女人吗?就是这样连英国地理位置都不懂的人来指挥战争怎么能了解英国人的意图?因此除了投降外,别无选择。
社会制度腐败还表现在对人民群众的自发性反抗英军的斗争不仅不支持,反而采取镇压的手段。由于清王朝的反动本质决定了他于人民处于对立位置,所以执行了“防民甚于防寇”的政策,把人民成为汉奸,阻止民众活动,失去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支持,使反帝斗争中最积极的因素无从发挥,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其次,军事技术落后是重要原因。近代战争中,武器是战争的主要因素,再者场战争中,中国在武器方面处于劣势。中国基本是冷武器,长矛、大刀、弓箭,出林则徐从澳门买了200门大炮外,基本无近代武器。反观营房,远征军有配炮的战舰16艘,辅助舰32艘,武装测量船;作战人员有先进的滑膛枪、滑膛炮;武器的威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而转化的关键是人的精神,兵的素质。从兵的绝对数量来说,中方多于英方,除正规军90万外,还有地方军总共几百万,而英军总兵力10万,但战术布置好,集中优势兵力攻打局部,所以在局部英军数量又处于优势,这样清军必然在整体上陷于劣势。
六、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
中美《望厦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1842-8-29)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五口通商、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协定关税、废除"公行"制度等。《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1843-10-8)主要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并附有《海关税则》。
中美《望厦条约》(1844-7-3)主要内容:扩大领事裁判权的范围,进一步加强协定关税权,十二年后可以就贸易条款“稍作变通”等。顾盛:“美国和其它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国及其它国家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美国外交史》一,488)。
中法《黄埔条约》(1844-10-24)主要内容:可在通商口岸建造礼拜堂、坟地,地方官要予以保护。注重宗教侵略——1846年迫使清政府取消对天主教的禁令。
其它国家也强迫清政府订立不平等条约。
七、鸦片战争的影响
政治上:领土开始残破,租界陆续出现,主权逐渐丧失,国家地位沦落,半殖民地化开始。
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广大人民被投入苦海;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旋涡,成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给基地;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创造了客观条件。
社会矛盾和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随之变化。
思想文化:一方面外国侵略者利用传播宗教等手段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和文化侵略,另一方面使西学东渐,促使中国产生新的社会思潮和新型知识分子。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海国图志》:道光时期改革思想家魏源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而成,是近代中国最大的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知识的巨著。书中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表达了希望统治者改革弊政、抵抗外侮的要求。对近代改良思想的产生起了启蒙作用。对日本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