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典制》(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分皇帝、礼仪、职官、军事、法律、经济六章全面论述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的基本内容,同时,通过对唐朝继承、借鉴和发展前代典章制度的考察,肯定了唐朝典章制度的权威性、总结性及其对后代的重要影响。《唐代礼制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全书分"唐代礼制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礼制与唐代社会"两编,上编以吉、宾、军、嘉、凶为序论述唐代五礼的主要内容及演变的大致线索。下编就唐代礼制与法律、社会、政治、大一统局面的关系进行讨论,意在把礼仪制度放在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就其在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考察和论证。《科举制度与盛唐知识阶层的命运》(《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认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先天缺陷是与政治的关系过于密切而很少有独立意识,科举制度使知识阶层自身彻底官僚化,与封建专制政治彻底合流,标志着知识阶层的不复存在。知识阶层的官僚化并没有使官僚集团发生进步性的转变,反而使自身沾染上了官僚的全部恶习,导致了士风的江河日下和学风的急剧败坏。《科举制度与唐代教育危机》(《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3期)指出唐代官学教育虽然规模宏大、制度详备,但由于与科举制度的结合,将其纳入了为封建官僚政治服务的轨道,不仅使其社会地位降至最低点,而且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表现出教育机制的严重蜕化。因此,唐代教育的繁荣只是专制君主加强统治的政治需要的结果,是虚假的繁荣,也是古代教育根本弱点的全面暴露和教育危机的全面爆发。唐人挽救危机的措施虽然取得了些许成效,但却未使官学教育得到根本改观。任爽、石庆环的《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中西官僚政治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在肯定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的前提下,把科举制度和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的传承作为中西政治发展史的一个交汇点,对两种分属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政治背景下的制度的形成、发展及演变,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和官僚政治的表现方式,人事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横向的比较研究。此外,王美华也开始在典制问题上,试行探索。
  张亮采是我系辽宋夏金元史研究的奠基者。张亮采(公元1915年--1983年),是著名的东北文献学、考古学、方志学和辽金史学家金毓黻的学生,抗日战争时期在东北大学(四川三台)毕业后留校任教,曾经代理历史系系主任。张亮采的治学思想和研究受到金毓黻的深刻影响,他的最初的研究以辽朝的对周边各民族、各政权的关系为中心,作为他收集、整理资料阶段的副产品,首先写出了《补辽史交聘表》五卷、附录一卷。本书遵循《金史·交聘表》的体例,以年代为序排比辽朝与北宋、西夏、高丽的聘使往来,于两《五代史》、《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册府元龟》、《高丽史》以及宋人文集、笔记等文献中辽朝对外交往的资料网罗无遗。本书虽然属于资料整理、排比的性质,但作者在使臣名目、职衔、出使年月以及与使臣相关的重要史事的考订、取舍、缀合等方面用功颇深,或经斟酌而成定论,或抒发己见而成一家之言,或因资料缺略姑且存疑以待来者,是了解辽朝对外关系的重要工具书。本书于1943年由国立东北大学文科研究所石印刊行,并收入《辽海丛书续编》,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铅印本,台湾也曾经先后两次翻印此书。张亮采在东北大学工作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有《辽代汉人枢密院之研究》(载《东北集刊》第1期,1941年),围绕枢密制度的起源和演变、辽代汉人枢密院建置沿革、职责范围等问题展开考辩和研究,是国内史学界较早研究辽代汉人枢密院问题的重要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