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张亮采从辽宁省博物馆调来我系工作,在承担中国古代史教研室领导工作的同时,于1953年、1955年先后招收培养了两届宋史研究生,他们中的大部分被分配到各高等院校,成长为所在院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和史学界的知名学者。张亮采主持编写的《辽宋金元史》,自1955年起,作为本校历史系本科和函授教材,一直使用到1960年,而且在国内史学界和各高等院校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宋辽间的榷场贸易》(《东北师大科学集刊》1957年第3期)认为幽云地区与黄河流域不可分割的经济联系和北宋君臣处于绥边弭患的需要,是设置榷场的原因,对榷场的内部组织、贸易规制、商品种类进行了研究,指出北宋榷场的收入不仅可以弥补岁币的支出,也有可能贴补国用,认为岁币指出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在1957年的小范围鸣放中,张亮采被定为右派分子,不仅被迫离开了教学科研岗位,原定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辽宋金元史》的合同也随之搁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张亮采重返教学科研第一线,于1980年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他的论文《补辽横使(一名泛使)列传》收入《宋史研究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出版)。
杨树森,1953年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由宋史转入辽夏金史研究,曾经与中华书局签定了编写《辽代简史》和《金代简史》的编写合同。1961年起,赴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师从陈述先生进修辽金史。在此期间,作为进修结业的作业,完成了《辽史简编》的写作大纲,撰写了论文《论耶律楚材》。该文从恢复社会生产、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对耶律楚材在窝阔台汗时期的主要政治活动作出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耶律楚材虽然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提出更新的东西,但在他的努力下,使蒙古统治者部分接受并实行了适于汉地的统治措施,不仅使北方社会免遭更大破坏和民族关系的进一步恶化,而且给后来忽必烈推?quot;汉法"、建立完善各项统治制度奠定了基础,并使蒙古政权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变。因此,耶律楚材的活动有功于中华多民族的历史发展,是蒙古汗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但是,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此文因为"美化"帝王将相的倾向,其遭遇是可想而知的,直至1982年才在《东北师大学报》第3期发表出来。此文在学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1982年9月7日《光明日报》以《正确评价耶律楚材》为题作了摘要介绍,《新华文摘》1982年10月号作了全文转载。7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外交战线批驳苏联学者在我国东北边界问题上的谬论,杨树森还在对清代的柳条边遗迹进行实地踏查的基础上,先后发表了《柳条边的历史和苏修的谬论》(《历史研究》1975年第5期)、《再论柳条边的历史--驳齐赫文斯基的"中国历史学中的大汉族主义"谬论》(《吉林师大学报》1976年第3期)两篇论文和关于柳条边的专著《清代柳条边》(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对清代柳条边的修筑、走向、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使得以往史学界一直不能说得清楚的柳条边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交代。
杨树森所著《辽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全书九章约27万字,采用当时常见的断代史著作的体例,纵向跨越从契丹族兴起到辽朝对中国北方的统治乃至西辽在中亚建国及其活动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横向分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全面展示了契丹族和辽朝的历史面貌,对于辽朝统治者吸收中原王朝的思想文化和统治制度,推进辽朝的封建化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辽朝与周边民族、政权,尤其与北宋的关系问题上,在精辟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肯定了辽朝第一次把长城以北纳入统一政权统治之下的重要历史地位。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