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角度的学术方向有以下几个:
   (1)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由于本学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人数相对较多,因此形成多个研究侧面。如反映近代日本对华侵略的成果有王魁喜的《近代日本利用宗教侵华问题初探》(《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侵华政策》(《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高乐才的《满铁调查课的性质及其侵华活动》( 《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吉长铁路的攫取与侵华战略》(《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5期)、《满铁调查课与"九·一八"事变》(《青岛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等。其中《近代日本利用宗教侵华问题初探》一文是在挖掘、筛选日文文献基础上写出的,因此资料参考价值高,并且因为较早注意到日本宗教侵略问题,故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同题研究。而《满铁调查课的性质及其侵华活动》和《满铁调查课与"九·一八"事变》两文则深入分析了满铁调查课的内部结构、组织活动,确认了这一组织不仅是近代日本经济侵略东北的大本营,还充当了日本政治和军事侵略东北的急先锋。反映中日外交方面的成果有王魁喜的《近代中日关系的开端?---从中日修好条规谈起》(《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1期),该文的学术意义在于提出了以《中日修好条规》作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的起点这一论点。同一角度的文章还有陆方的《一八七四年日本侵略台湾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1期)、《甲午战前日本侵华活动与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期),曲晓范的《李鸿章与1871年中日首次缔约交涉》(《社会科学辑刊》1991年第1期)等,以上三篇文章从不同方面论证了李鸿章在制定应对日本侵略计划、中日交涉过程中的立场和具体活动,对其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2)淮系军阀人物及中国近代军事制度史研究:主要为陆方的学术成果。1979年发表在《吉林师大学报》第1期上的《试论刘铭传》是陆方在本领域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该文从正面评价了著名淮系军阀、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在淮军创建、台湾抗法、建设台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文章发表时学术界对地主阶级人物评价尚处在低调、回避时期,因而是文在当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地主阶级人物的研究。1981年后,陆方的军事史研究逐渐向淮系军阀人物和淮军制度两个角度延展,在军阀人物研究方面,有李鸿章、潘鼎新、张树生、周盛波、吴长庆、李昭庆等人物的专论和《晚清淮系军阀研究》的专著;其中以对李鸿章的研究最具特色,他除了撰写前面所述的李鸿章与近代中日关系的论文外,还有《李鸿章与淮军》(载吉林省历史学会《历史人物论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5期)、《试论李鸿章的洋务活动》《1982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李鸿章--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载《李鸿章与中国近代化》论文集,1989年版)。通过以上多角度的研究不仅为李鸿章洗刷了许多人为强加的历史污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李鸿章的历史本来面目,同时在学术界较早提出了"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这一命题,因此成果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在淮军制度研究方面,陆方有《清末东三省兵制变迁》(《军事历史研究》 1987年第 期)、《也谈淮军》(《安徽史学》1988年第期)、《再论淮军》(载《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和军队建设》,军事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淮军建立再探》(《安徽史学》,1990年第 期)、《淮军成军时间考》(《东北师大学报》1990 年第 期)、《淮军的后勤制度及其保障》(《安徽史学》1992年第4期)等系列文章,一向模糊不清的淮军创建和发展史由此为其大体考证清楚。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