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2年来到东北师大历史系后,到"文革"结束,丁则民的治学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从事世界史教材建设工作。1956年他主编了《世界现代史教学大纲》,后与人合编了《世界现代史》(上)和《世界现代史》(上、下册),是国内出版较早的教材之一,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第二,为配合教学,相继发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性质和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革命等论文。他在论述二战性质时指出,其与一战一样,是资本主义国家矛盾日益尖锐化引起的,但却"带有反法西斯战争与解放战争的性质,"特别是在苏联参战后这种性质更加突出。第三,为跟踪国外研究动态,他先后翻译了美国学者罗切斯特的《美国资本主义》、合译了威廉斯的《欧洲简史》和赫坦巴哈的《俄罗斯帝国主义》等书。这些著作在当时对了解17-18世纪的美国史、1815年以来的欧洲史以及15世纪以来沙俄对周边地区侵略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四,丁则民利用在美留学期间积累的资料,撰写了新中国第一部《美国排华史》,书中以大量史实分析了1940年以前美国迫害华侨的历史。尽管该书篇幅有限,但其中的理性分析使该书产生了良好反响,因而多次再版。此后,他又系统而深入地探讨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加勒比海地区的扩张政策。在分析1899-1923年美国对古巴的侵略时,作者运用大量确凿的史实批驳了美国不是殖民主义国家的论调,认为美国采取"统治而不兼并"的方式,使古巴实际上成为其保护国。这种形式貌似"温和",但较之于赤裸裸的殖民侵略更狡猾、更持久,因而更具侵略性。虽然这篇宏论有其时代痕迹,但就其资料性和思想性而言,国内能出其右者寥寥。
1978年以后,他潜心于美国史三个方面的研究。第一,从70年代末开始,首先系统研究了以特纳为首的"中西部学派"和以比尔德为首的经济学派。他在分析特纳的地理决定论时指出,特纳贬低奴隶制在美国史上的作用,目的是把国民注意力转移到边疆问题上去,边疆学说的创立正值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其中鼓吹的扩张主义适应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需要,因而在这方面影响较大。关于比尔德,他认为比尔德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在20世纪初提出了经济决定论,其《美国宪法的经济观》就是运用该理论揭示美国历史的典型,也是探讨美国宪法产生的权威性著作。其影响之大,几乎支配了20-40年代美国的史学研究。第二,着力于19世纪后期的美国史研究。在他主持下,课题组历经八载,完成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六·五"项目《美国通史》第3卷《美国内战与镀金时代》的编写任务。该书代表了我国对19世纪后期美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书中指出,美国"镀金时代"的特点是:(1)工业高速发展并加速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2)开始了工业资产阶级独揽大权的时代。(3)当西部迅速走上"美国式"的发展道路时,南部却走上了"缓慢而痛苦的'普鲁士式'道路并在较长的时间内闭塞落后,裹足不前。作者在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己见。如在阐述西进运动时,除了强调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外,突出了其对美国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的影响。第三,在80年代后期,他围绕美国移民史发表了系列文章,对移民和民族概念、移民政策变化、移民的历史贡献、排外主义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这些成果以大量的史料批判了美国政府和社会上的排外势力对少数民族的不公正态度。关于波浪起伏的外来移民潮问题,他认为其与美国经济兴衰无直接关系,主要取决于移民母国的社会经济变化。另一方面,美国移民政策的变化是与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在美国经济繁荣而劳动力缺乏的时期,美国政府采取了鼓励移民入境的政策;反之就采取了选择与限制的政策,那些已入境的移民和美国国内的少数民族也会受到排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