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承运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与埃姆斯电报》(《史学集刊》1985年第4期)、《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的苏美关系》(《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英国现代化的几个问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卢文中的《德国民族意识的形成》(《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6期)、《试论普鲁士在德国统一中的地位和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遵循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思维规律开创世界史研究新局面》(《史学月刊》1984年第5期),曲培洛的《日本败降问题浅论》(《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第6期)、《浅论第二战场的开辟和作用》(《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第3期),邹有恒的《古代日本"邪马台国"所在地论浅见》(《外国问题研究》,1981年2期)、《论战后日本农地改革》(《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对外国研究的几点意见--邹有恒教授给"黄山会议"的信》(《外国问题研究》1986年第4期)、《对蔡智堪取得田中奏折的质疑》(《外国问题研究》1987年第4期),郎维成的《日本军部、内阁与九一八事变》(《世界历史》1985年第2期),杨孝臣的《论幸德秋水》(《历史研究》1982年第4期)、《试论福泽谕吉的启蒙思想》(《世界历史》1981年增刊),伊文成的《试述日本讨幕派》(《历史研究》1982年6期)、《日本对我国台湾的经济掠夺》(《世界历史》1982年1期)、《日本大逆事件与幸德秋水》(《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5期)、《刘永和叛变投俄质疑》(《东北师大学报》1980年1期)、《江户时代主要学派评介》(《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第3期)、《略谈明治维新前夕日本人民的斗争》(《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6期)、《日本开国前的农民起义与市民暴动》(《外国问题研究》1983年第1期)、《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研究》(《外国问题研究》1983年第2期)、《试述日本倒幕派》(《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略谈明治维新前夕日本人民的斗争》(《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略论日本近代工人运动的发展及其特点》(《史学月刊》1988年第6期)
  与此同时,青年教师开始施展才华,初露锋芒,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力作,例如:石庆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应以太平洋战争为起点》(《求是学刊》1987年第6期)、《魏玛共和国制度的缺陷与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求是学刊》1988年增刊),于群的《论法国败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论美国民主党1860年分裂》(《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董小川的《论英国复辟时期的政权性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苏联史学界关于俄国半殖民地问题的论争》(《世界史研究动态》1989年第1期),白成国的《"无产阶级文化派"的虚无主义表现及其特征》(《世界历史》1987年第3期),崔丕的《论沙俄与日本在日俄战前的外交谈判》(《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3期)、《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土地政策的再认识》(《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9期)、《义和团运动前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政策研究的再认识》(《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也谈日本的大陆政策和二十一条要求-与郎维成同志商榷》(《世界历史》1986年第3期)、《日本史学界对产业革命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86年第10期)、《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近代史研究》1987年4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