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当林志纯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时,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世界古代史学者必须从我国过去的以翻译和介绍西方和苏联学者的研究成果(包括他们对原始史料的解释)为方法的、以编写通史教材为主要形式的低层次的科研和教学现状上升到以研究原始文献为方法、以论文、专著为成果的创造式的科学研究高层次,步入以研究世界人文遗产为宏大宗旨的由各个古代文明学科的构架的国际文明史讲堂。从第一批的四个学生开始,他把分为世界古代史名下的研究生分为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含小亚的赫梯学)、埃及学、希腊史和罗马史四个方向。1982,为了开创两个国内从未有的国际古代近东新学科亚述学、埃及学和强化国内弱势的西方古典学科,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建立了,1985年,它升级为东北师大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当时这三个学科的教学特点和科研模式对于我国学术界来说是崭新的:学习的基本课程是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希腊文、古拉丁文;在掌握古代文字的释读之后,根据第一手的古文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的理解和解释古代世界各地区独特的文明史。我国学者只有在可以直接阅读古代世界各文明区出土的文字材料后,才能在我们的前人所未知的国际人文科学新领域中发表论文、专著,才能平等地和国际学术界对话,才能够为这三个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学者独霸的传统人文科学领域做出贡献,才能在中华文明外的世界文明遗产的科学研究领域中树立起我国的强势新形象。亚述学、埃及学和研究西方经典的古典学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大学府的专利,1978年之前当时国内无人能释读两河流域出土的楔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而能读希腊语、拉丁语的学者也寥寥无几。因此,在国内建立或发展这三个学科必须向西方学习,充分掌握他们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借鉴他们的研究经验,利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培养我国学子掌握外语和基本学科知识后,走出国门去西方学府取经,学成后填补了国内空白学科成为东北师大的古典所创建后的20世纪人才培养工程。为了这一长远目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林志纯致力于培养国际型的研究人才。1982年在东北师大建立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最初称《西亚、北非、欧洲上古史研究室》,建立了亚洲不多的古代地中海世界的诸文明史专业化的图书馆,每年聘请3-4名外国专家讲授亚述学、埃及学、西方古典学基础--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古典语言文字和文献基础。1986年林志纯创办了我国历史领域中唯一的英文国际年刊Journal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古代文明杂志》(注册名《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  
  1、亚述学
  从1978年开始,林志纯教授为了在我国创立亚述学学科,要求研究生吴宇虹(1949年5月28日生)钻研亚述学书籍。此后,他一直锲而不舍的为之奋斗,至今已经二○多年。1978-85年,在林老师50-70年代购买的图书的基础上,吴宇虹为亚述学建设年复一年刻苦自学研究亚述学书籍研究外文书目、定购图书资料。80年代初,吴宇虹开始介绍西方亚述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发表了"苏美尔王表"(《古史论丛》,1982,三联书店)、"辛那赫瑞布"(《古代世界名人传》,1983,重庆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外国历史卷、军事卷的20多个条目(1985)。1985年8月,公费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专攻亚述学硕士。1987年在没有公费奖学金的艰苦条件下,为了攻克科学高峰,毅然转为自费生,去伯明翰大学攻读亚述学博士学位,经八年寒窗苦读于1993年学成,立即回国参加我校亚述学建设工作,每学期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4-6门专业课。其中的几种古代楔形文献课(古阿卡德语、古苏美尔语文献)在国内只有我校和北大有能力开授,在亚洲只有日本和伊拉克有此类亚述学的课程。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