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0年代起,林志纯以一个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意识到进行中国和外国古代文明城邦政治制度之比较研究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他称之为"中西古典学")。他接连发表对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的研究,提出中国城邦有民主和共和制的理论,如"孔孟书中所反映的古代中国城市国家制度"(《历史研究》1980年第3期)、"《春秋》经传中的'国人'--试论古代中国的原始民主制"(《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2期)、"从《春秋》'称人'之例再论亚洲古代民主制"(《历史研究》1981年第3期)、"孔子与陈王"(《孔子研究杂志》1988年第3期)、"周礼中的邦国和国家"(《社会科学辑刊》1989年第2-3期)、"雅典帝国与周天下--兼论公卿执政制度时代",(合著)《世界历史》1989年第6期)、"陈立《公羊义疏》关于郑伯取邻的解说"(《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5期)、"东方专制主义问题"(《史学理论丛书--八十年代的西方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中西古典民主政治"(《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3期)、"释共和"(《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张骞凿空前的丝绸之路--论中西古典文明的早期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6期)、"再论中西古典学"(《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第4期)、
"论中西古典史上'黑暗时代'问题"(《学术月刊》1999年1月)、"亲民与新民--古典学的一场争论"(《史学集刊》2000年第1期)等等。他自1978年以来发表的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指导、用中西对比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城邦政治制度史的28篇论文于1999年被汇成《中西古典学引论》论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他多年来广泛引用的史料和提出的基本学术理论都包括在1997年出版的623页的《中西古典文明千年史》(吉林文史出版社)中。主要观点如下:中西世界古代经典文明共分三大地区:西方的古典世界、中部的近东、南亚和中亚世界、东方的中华文明;各文明的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据具有共同的规律,城邦和帝国是中西古典文明的两大阶段;但是,中国没有和西方文明一道进入古典奴隶制制度后的中世纪欧洲封建领主制度;中国的城邦民主政治的创始时期是从商汤王和周武王到周人流其王周历王于彘地;中国的共和时期始于周历王放逐后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在共和年号的14年中,周大邦由公卿共同执政14年直到周宣王即位,这时的周邦是中国史上第一个共和国时期;从共和元年到孔子(551-479)死、春秋时期结束(476)为古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全盛时代。
同时,他试图把中国的古文献介绍到世界,主编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的《世界古典文明丛书》系列,如《孔子的政治学--论语》(主编并序,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秦记、南郡
守腾文书、语书"(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云梦竹简》[II]"秦律十八种"(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古代中国纪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4月,吉林省长白山优秀图书三等奖
)。
三、开展专业化、分科的(古文字)的教学和地中海世界三大古代文明微观研究,加入国际科学论坛,在中国建立亚述学、埃及学、强化古典学科(1978-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