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近代东北区域史研究。王魁喜与他人合著的《近代东北人民革命运动史》出版于1960年,这是解放后第一部按照当时中国近代史框架撰写的近代东北革命专史。由于该书是集体分工协作,所以资料准备充分,引用了大量的近代报纸、地方档案等第一手文献,至今仍有一定参考价值。曾先后被翻译成日文、朝文在国外出版发行。
(二)1977-1995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已经中断十年的我系中国近代史研究自1977年开始复苏,到1980年进入繁荣期。此间由于一批硕士毕业生陆续补充到学术队伍里,形成了结构合理的由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学术梯队,研究方向亦因此得以扩展。学术方向以断代史为视角的有以下个领域:
(1)太平天国史研究:徐凤晨在《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上发表了《太平军的公心教育》一文。文章从解析洪秀全的《三原》和《太平天日》等文献内容到考察"圣库制度"的实施过程入手,挖掘其中蕴含的"公心"思想,最后得出太平天国对官兵一直在进行"公心教育"的结论。文章进而论证了"公心教育"在提高太平军战斗力、培养革命骨干过程中所发挥的特殊作用。这一专题的文章,还有徐凤晨《杨秀清评价的几个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78年第2期、《太平军北伐战争的几个问题》(载东北师大学保》1984年第2期);陆方的《太平军和捻军联合斗争》(《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第4期)。
(2)义和团史(庚子事变)研究:代表性成果为崔丕的《义和团运动前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华政策的在认识》(《东北师大学报》1985年第6期)、高乐才的《长春义和团运动探析
》(《长春师院学报》1988年第1期)和王魁喜的《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侵华政策 》(《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5期)。80年代时,学术界有一个流行观点:即以义和团运动为界线,判定"列强侵华政策前后截然不同,从"瓜分中国政策转为保全中国政策"。崔丕一文在考察义和团运动前后列强在华活动的基本史实后,得出结论;义和团运动并没有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此后列强依旧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分割中国。如果说有所不同,就是20世纪初的列强侵华"其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带有"再分割"的特征。高乐才一文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长春义和团运动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运动的地域特点和阶段性的不同特征。
(3)辛亥革命史研究:南京临时政府到底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1978年以前学术界普遍认为是一个"由各种势力组成的政治大杂烩"。赵矢元发表于《东北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的《试论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一文
,在对南京临时政府档案进行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认定该政权是一个"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政权。辛亥革命终止于何时,以往学者都以临时政府北迁为界标。赵矢元的《论二次革命与辛亥革命》(载《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年版)一文认为,由于革命力量的强大和革命风潮云涌,袁世凯上任之初的一段是建立并不敢公开推行独裁统治,所以在南京临时政府北迁止二次革命前的一段时间里,国家的政治生活总体上是民主政治,它属于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辛亥革命的下限应该止于1913年9月二次革命失败。以上两文观点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被多部中国近代史教材所引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