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院中国史系是在原来的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分别成立于1950年)基础上于2004年3月组建的。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有徐喜辰、陈连庆、张亮彩、李洵、吴枫、薛虹、孙守任、赵矢元、常城、王维礼等国内外著名学者在系内任教。由本系詹子庆、赵毅、赵轶峰等教授分别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和赵矢元、徐凤晨主编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在国内长期享有盛名。现今本系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人员为24 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在读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教授14人,副教授6人,助教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有多名教授在国际性、全国性、省级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职务。系内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有先秦史、先秦诸子研究、秦汉史、辽宋金元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思想史、明清经济史、东北边疆史;晚清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外关系史、国际移民史、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代经济史。目前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系列研究工程项目、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项目、教育部"211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法国查里·梅耶基金会项目、日本东京大学合作研究项目等40个项目的研究。系内现有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博士点和硕士点,每年招收博士生15人,硕士生40-50人。设备资料方面,系内拥有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图书资料中心藏有中、英、日、俄文书刊数万种,另有电子图书、音像资料、微缩胶片等各类资料数百种。
|
|
中国近代史:以研究1840-1918年间的晚清民初史为中心,现有曲晓范、高乐才、权赫秀、胡赤军等4名教学和研究人员,承担全院本科生及函授生的中国近代史教学,开设选修课程有中国城市史、中国近代文化史、近代中外关系史、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等。
中国现代史:以研究1919-1949年间的民国历史为中心,现有程舒伟、于桂芬、智利疆等3名教学科研人员,承担全院本科生、函授生的中国现代史教学,开设的选修课有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民国外交史、抗日战争史、近代中日关系史、伪满洲国史等。
中国当代史:以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为中心,有吕永华、于桂芬、刘景岚等3名教学科研人员,承担全院本科生、函授生的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教学,开设的选修课有中国当代外交史、中国当代社会史、中国当代科技史、港澳台史等。
中国古代史:以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猿人的活动遗迹直至公元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断限的中国历史为中心,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16人:詹子庆、谢乃和、韩东育、宋洪兵、王彦辉、王德忠、罗冬阳、刘厚生、赵轶峰、王景泽、刘晓东、董铁松、赵玉田、韩宾娜、孙力楠、武少民。有先秦史、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研究方向,承担着本科生、博士生、硕士生、函授生教学任务,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专业主干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史学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概论等,专业系列课有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名著选讲、中国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战争史、中国社会史、东北民族史、中国经学史、中国科技史、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与法文化、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等。
|
|
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注重与世界史、考古学及其他相关学科(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地理学、文学、社会学)交叉的原则,培养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文素质结构三方面兼顾的中国史教学和科研的专门人才。
以本科生为基础层次,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较系统扎实地掌握中国史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具有较全面的人文素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主获取相关专业新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本科毕业生主要去向是重点中学和专科学校从事专业课教学、党政机关和企事业等社会单位从事行政工作、考取相关学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文献和学术前沿动态,能够熟练地使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学科文献并进行学术交流,能完成具有一定新意并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论文,具备在重点中学、高校、科研等部门独立从事中国史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及其他工作的创造性能力。
博士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学生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史学专门知识。 要掌握和运用两门外国语,其中第一外国语要求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第二外国语要求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学生要完成有发现意义或较多专业发展的高水准学位论文,具备在高校和科研究机构独立并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工作的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