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专门史学科是在1997年国家学科调整以后建立起来的,1997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东亚思想史、中国东北地域史。其中,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方向同时还是世界历史学科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之一。
  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方向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创的研究领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沙俄侵华史》课题组在20世纪70年代对中俄关系史的研究。1975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沙俄侵华史简编》。如书名所示,以沙皇俄国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抵抗沙皇俄国的侵略为主线,概述了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俄国"十月革命"为止的中俄关系。1978年,历史系建立起"东北史研究室"。从此,中俄关系史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确立下来。薛虹撰写的《库页岛在历史上是中国的领土》一文,在中国学术界第一次论证了库页岛与中国的隶属关系和库页岛怎样成为日俄关系中的领土纠纷问题的。薛虹的另一篇论文《沙俄攫取松花江航行权的经过》,通过考证沙皇俄国攫取松花江航行权的具体过程,在中国学术界首次探讨了沙皇俄国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攫取中国内河航行权的问题。
中俄关系史虽然属于双边关系研究的范畴,但是,只有置于多边关系当中才能深刻揭示其历史面目。正是由于这一点,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才成为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的科学研究方向之一。1987年,国家教育部首次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崔丕申报的《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课题获得立项。1992年5月,该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研究》一书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外第一部系统研究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通史著作,全书37万字,概述了从17世纪沙皇俄国向东北亚扩张直至20世纪"华盛顿会议"期间东北亚地区有关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相互关系的历史过程。作者提出:"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国家关系格局,不同的矛盾焦点。前者变化的总趋势是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向封建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拼死斗争方向转换,后者变化的主要趋向则是从东北亚边缘地带向腹心地区延伸。二者对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总进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和影响"。东北亚国际关系与欧洲国际关系之间乃是互动的,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中近半数是欧洲大国,这就使得东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不能不受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欧洲大国对东北亚的政策不能不和它的欧洲政策息息相关,欧洲各国在东北亚政策的成败同时又深刻地影响其欧洲政策的调整和变迁。另一方面,在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中另半数乃是非欧洲国家。日本的崛起和美国参与东北亚国际事务,在极大程度上减弱了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受欧洲国际关系影响和制约的色彩,明显地露出自己的独特性。作者以中日甲午战争及"三国干涉还辽"作为东北亚国际关系史的重大转折点,具体论证了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中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宗主藩属关系的崩溃、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国家之间的宗主国与半殖民地关系的形成、资本主义强国之间的利害冲突和直接对抗。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政策,不仅使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严重的动荡和混乱,而且还强制其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朝着适应宗主国所需要的方向重新组合。中国在东北亚国际关系史中的地位,是逐渐由主动变成被动的,即使是在中国国势衰微以后,其外交政策也影响着东北亚国际关系的排列组合。

 
 
首页
上一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