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王维礼教授提出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向传统的"八年抗战"说提出了挑战,首倡抗日战争"十五年"说。近20年来,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的赞同,许多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抗日战争史的著作采用了这一观点。
2、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1931年九一八事变和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还是史学界通常认为的中日民族矛盾只是"开始上升"?这一问题关系到如何认识1931年9月至1935年间中国社会历史主题以及这一时期中日关系及国内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性质。王维礼教授认为,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根本性转变,即以武力灭亡中国阶段的开始;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超过了中华民族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形势,这种形势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规定和制约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这种观点逐步被中国现代史学界接受,并在日本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阐述这一时期国共两党政策的基本依据。
3、关于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政策问题。在上面提到的著作和论文中,对南京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和王明"左"倾关门主义政策予以科学的阐释和评说。认为"安内攘外"作为南京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相当一个时期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国策,其核心就是"和外剿共";剿共是真,妥协是实,"攘外"不过是掩饰妥协,安抚群众的一种手段;"安内攘外"政策中的对日态度,就是"忍辱负重","逆来顺受";依赖外援,求助于"公理",是实行"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以反共求得日本的谅解,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是"安内攘外"政策的重要目的。"安内攘外"政策的主要恶果,是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深入;打击和破坏了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抗日力量;消耗了国力,造成了严重的民族灾难。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评价,引起了大陆和台湾史学界的重视。九一八事变时,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内占统治地位,他们是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并为拯救祖国危亡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们也曾严正地揭露和批判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妥协、对内镇压政策。但是,由于他们在"左"的理论指导下,错误的估计了九一八后的形势,否认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而实行了一系列错误政策,给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在抗日战争史的研究中,上述学术著作和论文对这一时期蒋介石的民族主义,国民党的联共抗日政策,中国的四强地位,抗战时期国民党政策的演变,日本军国主义的历史观及抗日战争中的国共关系与中国的政治前途等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郭彬蔚教授对抗日战争时期的日伪关系、阎锡山与日伪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关于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开端和抗日战争"十五年"说,及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形成中国现代史学界的一家之说,具有一定的影响。
三、 关于中国现代历史人物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