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两河流域三千年文明史的多样性的、复杂的纪年方法和国际年代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演变以及个人的研究体会介绍给中国学术界。他对国内大学世界上古史教材的两河流域部分提出一些批评和建议:国内两河流域文明研究若干问题商榷(《东北师大学报》2000第四期)。他的几篇文章曾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使用。应《美国东方学社会杂志》亚述学编委Sasson教授,他为这一国际权威杂志撰写了两篇有关埃什嫩那地区出土文献、文物的书评:Book review: Old Babylonian Cylinder Seals from the Hamrin, 书评《出自韩明地区的古巴比伦滚筒印》 《美国东方学社会杂志》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998/4, pp 577-578,Book Review: Old Babylonian Cuneiform Texts from the Hamrin Basin: the Tell Haddad, 书评《出自韩明地区哈达德丘的古巴比伦楔形文字原文》pp 578-580。
1998至1999年,他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任客座研究员,进行国际合作两年,参加世界性跨世纪工程多卷集《苏美尔词典》工程的编撰的工作,其名字出现在1999年出版的《苏美尔词典·第一卷3分册》编写组成员中。宾大亚述学传统以苏美尔语文学研究著名,在这一气氛中,他写出"Rabies and Rabid Dogs in Sumerian and Akkadian Literature", "苏美尔和阿卡德文献中狂犬病和狂犬",发表在《美国东方学会杂志》121卷(2001年第一期,32-43页),全文载入国际期刊检索互联网。同时,他对行文过于简洁、语言晦涩难懂的苏美尔史诗《吉勒旮美什和阿旮》进行研究:The Earliest War for Water: Gilgamesh and Agga (最早争夺水源的战争--吉勒旮美什和阿旮), 《亚述学短实用信息》1998/no 4, 103。50年来,国际亚述学界无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释史诗中乌鲁克王吉勒旮美什在基什城的使节要求他臣服后而对长老和壮丁们说的有关水池和井的含义,因而无法确定基什要求乌鲁克臣服的原因以及两大城邦进行战争的目的。吴宇虹对这一段话中的最关键的苏美尔语动词形式til-til-le-dam做了仔细地推敲后,认为在这里只有til的不及物动词含义"(水池)枯竭"作谓语才是合乎逻辑的正确分析。美国宾大著名学者克睿默推测它为动词"完成(水池)"的不定式形式是不合乎语意和语法的。根据这一新的分析,吴宇虹把这段话新译为"(使节说:)《(如果不是基什,你们的)一个水池将要枯竭,(你们)国土中所有的水池都要枯竭了,国土中所有的(用)水罐(取水)的水池都要枯竭了,所有的以绳索提(水)的深池都要枯竭了。(因此,你要向基什进贡。)"由此,两大城邦争霸的原由被全新地理解为上游的基什大邦控制了苏美尔的经济命脉--幼发拉底河的水利资源而要求下游的乌鲁克臣服。这一全新的解释在国际亚述学界引起反响。
  1998年,吴宇虹开始从乌尔第三王朝的新苏美尔行省制王室经济文献研究转向更古老的古苏美尔城邦王室经济文档案研究。前萨尔贡时期又称作古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公元前2800-2300)。出土于乌鲁克的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原始楔形文字经济和行政管理档案(3000-2800)在这一时期有了迅速发展。苏美尔城邦出土的这些楔形文字档案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关于早期人类社会的经济和行政行为的非常宝贵的文件。苏美尔城邦拉旮什的两个主要城市之一的吉尔苏出土的经济文献之数量为各城之最,覆盖时间最长。它包括了四个主要时期:苏美尔城邦时期(前2400-2300)、阿卡德王朝(2291-2150)、乌尔第三王朝(2111-2004)和古巴比伦前期(1894-1700)。苏美尔城邦时期的吉尔苏文献比同时期其它城市出土的文献更为经典的是它是唯一带有国王在位年和月次、可按前后日期进行系统分析的系统档案。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