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拜占廷与东欧封建诸国
中古时期的东欧,是指以拜占廷帝国为中心,以及受其文化影响的欧洲东部地区。6世纪中叶以后,查士丁尼恢复往昔环地中海罗马帝国的梦想虽然破灭,但在痛苦的蜕变之后,拜占廷帝国本身依旧存在下来了,并成为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制度、军事体制、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诸斯拉夫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在整个中古时代,拜占廷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动荡的帝国命运与封建制度的形成 查士丁尼身后,留下了1个与往昔罗马帝国相差无几的环地中海的大帝国,但盛世繁荣的景象很快便云飞烟灭,破碎一空。帝国境内的广大奴隶、隶农、小自由农和城市贫民发动各种暴动。斯拉夫人似洪水一般不断涌入帝国境内,改变了帝国居民的成份,使帝国社会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602年,非洲总督希拉克略希拉克略登上皇位,开创了希拉克略王朝(610-711年)的百年统治。
自建朝之日起,希拉克略王朝便处于外患频仍,内乱不已的险峻局势之中。希拉克略在位时(610-641年)就曾着手进行军事体制改革。其孙康士坦丁二世(641-668年)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保证军队兵源,筹集军费,开始推行举国1体的军事体制改革,即把全国分为11个军区,各区的军事长官一身二任,既负责军事事务,也负责民政管理,军区制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行省制。所有的自由农民都被编入军籍,战时出征作战,平时在国家颁给的世袭份地上务农生产,成为屯田兵。军区制的建立使拜占廷帝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初步构建起平战结合的统治体制。但同时也造就了1个军事贵族阶层,他们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成为新兴的封建主集团。
8世纪初,阿拉伯人从陆、海两路向拜占廷大举进攻。拜占廷小亚细亚军区长官立奥率军殊死拼杀,遏制了穆斯林的陆路攻势。凭籍战功,立奥逼迫皇帝退位,自己登上皇位,称立奥三世(717-741年),开始了伊苏里亚王朝(717-797年)的统治。自726年起,立奥三世在各军区军事贵族的支持下,掀起1场名为反对圣像崇拜,实欲剥夺教会土地财产的运动。教会对此做出了极为强硬的反应。立奥三世严令取缔圣像、圣物、圣迹崇拜,强行没收教会、修道院的地产,逼迫修士还俗参加生产,承担国家赋税和徭役。这场史称"圣像破坏运动"历经几起几伏,斗争激烈,有时甚至诉诸武力,一直延续到843年,历时117年。最后,反对圣像崇拜的活动虽然被终止,但皇权高于教权的原则未发生动摇,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大批教会地产被国家没收,转赐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和有功官兵,从而使军事贵族和领有份地的军士阶层数量大增,使拜占廷封建关系得以扩展,封建化的进程向前迈进了1大步。
9世纪的拜占廷帝国一直在内外困境中苦苦挣扎。东方阿拉伯帝国的军事压力依然十分巨大,须倾其全力与之对峙。军事上,双方互有胜负,呈交错、僵持之势。821年,小亚细亚地区爆发了由托马领导的大规模武装起义,广大的农民、屯田兵、城市贫民和逃亡奴隶纷纷起而响应,义军杀富济贫,废除苛捐杂税,围困帝都君士坦丁堡达1年之久。帝国政府一面对义军施以分化瓦解,一面求助于保加利亚国王。823年,保加利亚派兵镇压了托马起义。
10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的命运出现转机。一是宿敌阿拉伯哈里发政权已过鼎盛时期,开始衰败下去;二是867年建立的拜占廷马其顿王朝(867-1056年)使封建统治得以加强,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帝国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然而,因封建大地产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种种消极后果,给这种来之不易的中兴局面蒙上了1层暗淡的阴影。932年在马其顿人铜手瓦西里的领导下,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这场起义声势浩大,攻陷城池,占领庄园,屡败官军。但终因帝国政府倾力剿杀,起义失败。1071年,塞尔柱人在曼西喀特战役中大败拜占廷军队,拜占廷帝国又1次走到了灭亡的边缘。
二、走向灭亡的拜占廷帝国
1081年,大军事贵族阿历克塞·科穆宁发动政变,建立了科穆宁王朝(1081-1185年)。为协调各个封建主集团的利益、巩固新王朝的统治,科穆宁王朝废弃早已瓦解的军区制,改行"普洛尼亚制",亦称"监领制"或"恩准制"。它把国家和农村公社的土地分给公职贵族监领;接受监领地的贵族终身享有领地上的租税,并为国家服兵役;按其领地大小,监领贵族要向国家提供相应的兵员;监领贵族拥有对领地上的农民(巴力克)的支配管辖权;巴力克须向领主缴纳租税,承担劳役。及至12世纪后,监领主又逐渐取得领地上的行政和司法权力。监领地愈益成为监领主的世袭领地和封闭性极强的封建地产。这1制度的实施,调整和维护了封建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加强了封建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使封建制度得以全面确立。但它对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却作用甚微,因为这种封建领主制本身就是滋生离心力的温床。不久,科穆宁王朝就陷入严重的分裂割据之中。帝国从此一蹶不振,永远失去了复兴的希望与可能。
在威尼斯的宿敌热那亚人的帮助下,尼西亚帝国于1261年终于夺回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巴列奥略王朝(1261-1453年),重新恢复了拜占廷帝国的统治。
复国后的拜占廷疆域大为缩小,国基更为不稳。
奥斯曼土耳其对拜占廷的压力愈来愈大。1451年,新登基的奥斯曼素丹穆罕默德二世决心完成历代穆斯林统治者的夙愿,于1453年向拜占廷帝国发起最后1击。历经53天激战,君士坦丁堡失守,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军中。饱受千年苦难的拜占廷帝国终于消失在历史的云雾之中。君士坦丁堡也改称为伊斯坦布尔(伊斯兰城),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首都。
三、独具魅力的拜占廷文化
拜占廷文化既以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丰沃的生长土壤,又以独尊耶稣上帝的基督教信仰为指导思想和价值体系,同时还从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营养。拜占廷文化在宗教、文史、建筑艺术等领域中所取得的诸多成就,是人类中古文化长河中熠熠闪光的珠玉,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从纵向上看,拜占廷文化可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1)6世纪,查士丁尼小城文化,是拜占廷文化的"第1个黄金时代";2)7-9世纪,圣像破坏运动时期的文化是拜占廷文化史上的"黑暗时代";3)9-11世纪,马其顿时代的文化,是"第二个黄金时代";4)12世纪以后的拜占廷文化为"晚期文化"。
拜占廷的文学和史学是互相结合的,其作品都贯串着古代的传统,大半都是为教会服务的。虽然教会文学盛行,也保存了世俗文学的独立创作。查士丁尼时代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普罗强比亲自参加了对波斯人、汪达尔人和东哥持人的战争,留下了3部重要著作:《查士丁尼战争史》记载了战争的经过,日耳曼人及其国家的社会状况,甚至还提到斯拉夫人早期的社会生活;《秘史》披露了查士丁尼和皇后狄奥多拉的私生活,同时也涉及帝国政治生活的许多方面;《论查士丁尼时代的建筑》记述了查士丁尼大兴土木的活动。
拜占廷文化在基督教神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可磨灭的。14、15世纪,拜占廷出现了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遥相呼应的所谓"拜占廷文艺复兴",涌现了1批神学家。
拜占廷的建筑和艺术,在古代希腊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出现了新的风格和形式。座落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
拜占廷的哲学和科学是在极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哲学以及同它密切联系的数学和自然科学受到教会的摧残。
四、南斯拉夫人的早期国家
斯拉夫人是欧洲尤其是东欧中古文明的主要民族之一。自远古时代起,斯拉夫人就分布在维斯瓦河以东、喀尔巴阡山以北、第聂伯河以西、波罗的海以南的广大地区。公元1世纪中叶部分斯拉夫部落逐步南移至多瑙河一带,形成南斯拉夫人。此后,南、东、西3支斯拉夫人分别在不同区域,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入文明时代。
6世纪以后,南斯拉夫人已成为多瑙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地区的主要居民。6-7世纪,有7个南斯拉夫人部落迁至多瑙河下游的古麦西亚地区,形成"7部落联盟"。大约同时,1支属于突厥系统的保加尔人由亚速海岸西移,也定居于这1地区。681年,保加尔人建国,史称第一保加利亚王国,保加尔人接受了斯拉夫文化和生活习惯。国家虽沿用"保加利亚"之名,但它实际上已斯拉夫化了。
建国之后,保加利亚的社会分化日趋明显,贵族恣意侵占村社土地,阶级矛盾愈发激烈。同时,保加利亚与拜占廷的关系也较紧张,双方时战时和,互有得失。10世纪初,保加利亚一度成为巴尔干半岛上最强大的国家,其疆域还包括塞尔维亚、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1部分,封建主义制度也在保加利亚基本确立。
然而西蒙大帝一死,保加利亚第一王国的鼎盛气象也随之消散。贵族之间内讧不断,分裂割据之势渐起。11-12世纪之交,拜占廷又数次发动兼并战争,在1014年的巴拉西斯塔战役中大胜保军。1018年,彻底吞并保加利亚第一王国。
1187年,拜占廷被迫再次承认保加利亚独立,建立了第二保加利亚王国。该王朝存在了210年(1187-1396年),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征服。
6-7世纪,南斯拉夫人的另外3个部落集团,即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迁入巴尔干半岛西部地区,逐步同化了当地土著居民伊利里亚人。8-9世纪,在民族部落组织瓦解的基础上,塞尔维亚人建立大公国。11331-1355年,斯提芬·杜尚在位自称"塞尔维亚和罗马人皇帝"。杜尚死后,随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不断进逼,塞尔维亚王国迅速衰落。
此外,在东欧地区其他封建国家,如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也都有相当的南斯拉夫人的成份。
五、东斯拉夫人与基辅罗斯
东斯拉夫人是斯拉夫民族中人数最多的1支。据罗斯最早的编年史《往年纪事》载,东斯拉夫人有30多个部落。
9世纪中叶,东斯拉夫社会出现了第1个国家政权--古罗斯国家。据《往年纪事》载,这个国家是由瓦里亚格人留立克所建。瓦里亚格人属于北方日耳曼人(诺曼人)的1支。8、9世纪处于原始部落解体阶段的瓦里亚格人,为了与南方的拜占廷、阿拉伯进行贸易,大批涌入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流域。所谓的"从瓦里亚格人到希腊人的大水路"就是纵贯东欧平原南北的1条商路。在军事首领统率下的瓦里亚格人结成武装商队,占领大水路沿途的城市,将掠来的毛皮、蜂蜜和奴隶输往君士坦丁堡出售。诺夫哥诺德的东斯拉夫人由于内部矛盾迭起,争讧不已,于862年邀请势力强大、声名显赫的瓦里亚格军事首领留立克兄弟做王公,从此留立克王朝开始了古罗斯国家的(862-1598年)。882年,留立克的后裔奥列格沿大水路南下征服了基辅等地,并将国都迁至基辅,故历史上也把古罗斯称之为基辅罗斯。
新兴的基辅罗斯国家,奉行的基本国策仍是以维护瓦里亚格贵族集团的利益为主。首先,罗斯大公以武力征服邻近地区。除了掠夺财物和奴隶外,还强迫被征服的部落称臣纳贡。每至秋末冬初,罗斯大公便率大队亲兵到各地征收贡物,收取毛皮、蜂蜜、蜂蜡及粮食和奴隶,史称"索贡巡行"。这种制度构成罗斯国家早期对内统治的主要特征。其次,在对外方面,罗斯大公则奉行贸易与征战相结合的政策。对内的劫掠和征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与拜占廷、阿拉伯贸易准备物资。但罗斯在对外进行贸易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战争。
与拜占廷的频繁接触,使罗斯受到了拜占廷先进文明的影响。首先,罗斯人放弃了传统的多神教崇拜,逐渐接受了东派基督教。987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宣布奉东派基督教为国教,并亲率全体罗斯居民下河接受拜占廷大教长所主持的洗礼。在拜占廷文化的影响下,基辅罗斯也开始形成自己的文化体系。基辅彼彻拉修道院修士涅斯托尔完成了罗斯最古老的编年体史学巨著《往年纪事》,它是反映罗斯早期社会生活和历史事件的百科全书。《伊戈尔远征记》,文史兼备,反映了罗斯人与波洛伏齐人抗争的史实,充满着谴责内讧,主张团结的爱国主义精神。特别是12世纪编成的《罗斯法典》,更反映了罗斯封建关系的形成过程,成为研究基辅罗斯历史的珍贵资料。
罗斯的封建关系随着国家的建成而出现。10世纪时,王公贵族往往利用强大的国家权力,抢占公社地产和农民份地,形成广袤的"王公田庄"、"王公村落"等世袭领地。
封建制度的发展也滋生着割据势力。到12世纪中叶,罗斯进入全面割据时代,全国分裂为大大小小12个相对独立的诸侯国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