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 名
曹胜高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3年12月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河南洛阳
学 历
博士


研究方向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主要经历

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现为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文学院教授,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研究。

研究成果

 

主要著作:

1,《国学》(一至六册),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中国文学的代际》,商务印书馆,2013年。

3,《中国的修养》,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
4,《国学之道》,中国致公出版社,2011年。
5,《图说儒家文化》(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6,《汉赋与汉代文明》(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7,《国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8,《从汉风到唐音:中古文学演进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9,《六韬鬼谷子译注》(合译),中华书局,2007年。
10,《诗画人生:从王维到郑板桥》,济南出版社,2007年。
11,《汉赋与汉代制度:以都城、校猎、礼仪为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主要论文:

1,《西汉道义观的学理形成》,《古代文明》,2015年第3期。
2,《帝道的学理建构与学说形成》,《哲学动态》,2015年第9期。
3,《强置郡县与秦之骤兴骤亡》,《洛阳理工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
4,《讽诵之法与两汉讽谏机制的失效》,《贵州社会科学》,2015年第11期。
5,《两汉教化实践与文学教化的学理形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6,《论汉晋歌诗的文人化路径》,《乐府学》,2015年第1期。
7,《改制语境与赋家劝谏的失效》,《汉语言文学研究》,2015年第3期。
8,《王制论与周秦儒学的行政意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11期。
9,《“秦弃礼义”考辨》,《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0,《义兵论与秦汉军争的合法性阐释》,《古代文明》,2014年第2期。
11,《“霸王道”的学理形成与学说调适》,《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
12,《以无厚入有间,于有碍而不隔——读<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所思》,《文艺评论》,2013年第8期。

13,《义政说的学理建构与学说指向》,《古代文明》,2013年第3期。

14,《由聘礼仪程论季札观乐的性质》,《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5,《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重构》,《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1期。

16,《社会认知与明清小说的理论转关》,《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4期。
17,《理感说与中古诗学的突破》,《文史哲》,2012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3期转载)
18,《元明宗唐论与师心说的理论省思》,《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
19,《古典松动与明清诗论的内在突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34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20,《文化自觉的前提批判》,《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1期。

21,《当前道德困境与文化的社会属性》,《长白学刊》,2012年第1期。

22,《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1期。

23,《文化家国与元明诗文之走向》,《古代文明》,2012年第1期。

24,《“列士献诗”与变风变雅》,《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

25,《“文字为意”与唐宋诗文的理论反思》,《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6,《中晚唐商禁松弛与庶民文化的兴起》,《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7,《妙象为意”与六朝画论的突破》(与张甲子合撰),《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

28《汉晋才性观的发展与作家风格说的形成》(与张甲子合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9,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下)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0,《上古礼学的内在层级与逻辑结构(上)》,《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31,《师心论与唐音说的理论演进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32,《建安士人迁徙与文风新变》(与于涌合撰),《兰州学刊》,2011年第7期。

33,《角色、脚色离合与戏曲叙述策略的形成》,《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1年2期。

34,《论唐教坊的历史渊源及属性》,《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

35,《性情论之变迁与“诗缘情”的形成》,《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

36,《〈河伯〉“以女妻河”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2期。

37,《论<乐纬>解乐模式及其思想背景》(与付林鹏合撰),《天籁(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38,《春秋纬》的整理与研究 》(与徐栋梁合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39,《从乐教传统论《乐经》之形成与残佚》(与付林鹏合撰),《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0年第1期。

40,《反玄虚思潮与两晋文风之变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41,《论两汉玄学思潮的萌芽》,《古代文明》,2010年第1期。

42,《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治道之反思》,《新远见》,2009年第12期。

43,《会昌排佛前后僧俗关系的变化与文学之转变》,《济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44,《由先秦情志说论“诗言志”之本义》,《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3期。

45,《论宋词的俗化》,《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46,《论汉晋间诗缘事说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47,《湘君湘夫人的神格与原型》,《国学研究》第二十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8,《骚体新变与汉魏文体的演进》,《古代文明》,2008年第1期。

49,《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南都学坛》,2008年第5期。

50,《论晚唐宵禁制度的松弛及其文化影响》,《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6期转摘)。

51,《云中君为岁星考》,《民族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

52,《先秦诸子天论的形成及其演变》,《古代文明》,2007年第1期。

53,《论先秦天人关系的演进及其哲学背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54,《文明史的总结与文明的书写》,《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 1 期转载。

55,《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叙述特质》,《中国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

56,《论〈天问〉的原创意图》,《云梦学刊》,2006年第4期。《文摘报》2006年8月20 日论点摘编。

57,《从诗词间作到诗词兼擅——诗词互动视野下北宋词繁荣的标志》,《江海学刊》200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3期转载。

58,《东亚文化之特质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出路》,《长白学刊》,2006年第1期。

59,《东汉迁都之争与京都赋的创作》,《国学研究》第十五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0,《论元杂剧叙述口吻的确立与成型》,《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3期列入“中国文化”要目辑览。

61,《赋法流播与汉魏文人诗的兴起》,《中国诗歌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05年版。

62,《论东汉洛阳城布局与营造思想》,《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

63,《论古典诗歌“境”的构成》,《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64,《鬻子考索》,《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

65,《论古典诗歌叙述口吻的模糊性》,《齐鲁学刊》,2000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要》2002年第3期转载)。

66,《论〈古诗十九首〉的浑雅之美》,《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

67,《墨学衰微考辨》,《社科纵横》,1999年第5期。

 

主要研究项目:
1,“秦汉国家建构与中国文学格局之初成”,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
2,“国家建构与两汉文学格局的形成”,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
3,“中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与疑难问题解析”,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十二五”学科教育系列教材建设项目。
4,“周易研读”,2011年东北师范大学本科通识核心课程建设项目。
5,“国学通论”,2010年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课程建设项目,已结项。
6,“两汉的帝制建构、思想融合与文学演进”,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青年创新团队项目,已结项。
7,“历代社会转型、文化整合与文学变革研究”,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已结项。
8,“中国古代的社会整合、文化转型与文学演进”,2007年东北师范大学校内创新团队建设项目“中国文化精神与文学演进”子课题。
9,“汉赋与两汉史料比较研究”,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已结项。
10,“古典诗词叙述形态研究”,2005年东北师范大学校内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已结项。
 


电 话
0431-85099530
电子信箱
caoshenggao@sina.com
通讯地址
130024 吉林·长春 · 东北师大亚洲文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