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后的现代性反思

——报告人:黄万盛教授(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8月28日下午2:00,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联合邀请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黄万盛教授在校史馆三楼会议室为全校师生做了题为“全球化后的现代性反思”的报告。近三百名师生到场聆听了报告,并与黄教授做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探讨。

    黄教授着重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调学习是一种深刻的价值;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性反思的方向和意义。

    他指出,我们目前正处在一个生活方式不断倾向同质化的世界,因此对人们生活意义的反思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但是在全球化的出现,物质财富充分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因此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反思甚为重要。他指出当代哲学有三个重要的转向,其中我们现在正在发生的第三个转向就是原有的精神与价值的转向。而对于平等、民主、自由、人权这些人们头脑中所普遍承认的价值背后有没有可以进一步反思的更深刻的价值被我们所忽略掉,有没有更广阔价值空间。黄教授着重强调了另外四种价值:即安全的价值,它既包括现象上的生命的安全,更包括全人全己、安身立命这样的生命意义的安全;公益的价值,将他者作为自我存在的一个有机部分,在公益的谱系中去理解他者,了解自我的价值;信赖的价值,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和保障;学习的价值,这是中国传统中的重要价值之一,他认为这是中国最重要的智慧所在。“学习”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即向年长的人学习,它是自觉地建立精神谱系和学术谱系的必要环节;二是与同龄人相互学习,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交叠共识和历史记忆;三是要向年轻人学习,使自己的学术具有未来的方向和有责任的精神力量,这也决定了一个民族精神性的继往开来。

    在谈到对全球化后现代性的反思中,黄先生对由人们对现代化的渴望所推动的社会运动以及衍伸出来的文化和思想观念做了基本的分析和批评。现代性不能仅仅理解为物质生存状态的改变,而丧失了他的精神意义,但这个问题在全球化后——即从社会运动上的意义来考虑,是从 1989 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的世界——变得更为显著。经济技术的发展使美国整个社会产生了肤浅的物质乐观主义情绪。但是事实是,全球化出现后,地区战争与冲突、恐怖主义等所导致的人口死亡比例的增加使和平世界的梦想破灭;贫富差距的比例不断拉大,而人们却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经济技术改变人类的同时,同情化的力量只是个人的,而缺乏相应的制度化的反思,公共治理成为虚妄等等,这一切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全球化所带来的许多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有几个被我们信以为是经典和标准的因素值得进一步反思,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近年来,市场经济不仅仅是发达国家所极力推进的原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自觉追寻的目标,而对这一原则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的力量却太弱了。不过,来源于资本主义内部的内在深刻批判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消费主义空前膨胀,民主制度是消费主义的深刻根源,追求财富成为国家、族群和个人的根本动力,对利益的追求也解构了作为整个社会精神依据的群体的公共份子。另外一些有积极意义的反思也是有益的,如指出对经济活动的理解需要有足够的人文情怀和地缘经验;文化资本在社会塑造中展现出了重要的参与力量;市场经济中的理性化与人性化必然要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完全对立或者抛弃一方等等。由此引发出的一个案例是,针对以往对传统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不能发展出市场经济,进而不能实现现代性的一些看法,学者们的研究已经指出,传统中国社会没有发展起大资本主义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以上所说的逻辑过程,而是有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中国的中央权力对商业活动可能形成的垄断活动有很大的警惕;行会行规限制了行业活动中个别商人的一枝独秀;民间社会中,儒家思想的传播使人们不将财富看作多么重要的东西,这三个因素导致了中国市场的早熟情况,即认为垄断是不应该出现的状况。因此,黄教授指出,全球化在整个市场化的运作中开辟出很多空间,他可以让我们从思想文化、制度财产、政治观念等许多个角度加以了解。

    报告的最后,黄教授回答了有关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中国道家反朴归真的思想对价值建构的意义,以及人的审美行为对人类的成长历程、消费时代的意义等几个问题。两个半小时的精彩报告受到了现场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和好评,展现了一个充满学术探索和交流精神、饱含社会与人文关怀意识的生动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