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与语气副词同现探讨——读齐沪扬先生《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小感

  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06级硕士生 尹胜娟

“呢”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气词。对“呢”的认识和分类,各语法专家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曾对“呢”进行了用法分析,将“呢”分为“呢1”、“呢2”和“呢3”:“呢1”表示持续时态,“呢2”表示疑问语气,“呢3”表示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刘月华先生的《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一书有三个不同的“呢”:一是表示疑问和反问的“呢”,如:1、你擦什么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2、小家妇就小家妇呗,不买菜吃什么[]?(《动物凶猛》王朔)。二是表示肯定语气的“呢”,如:我这车已经给人包着[]。(《许爷》王朔)。三是表示句中停顿的“呢”,如:学生呢,也是一点没学聪明。(《我是你爸爸》王朔)。

这三种用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将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对“呢”的意义和用法进行重新分析,结合王朔、老舍、刘心武等作品中关于“呢”的语料,将其分为7种;然后对“呢”与语气副词的同现进行探讨;最后探讨留学生习得“呢”及其与语气副词同现中的一些语言实例。

一、现代汉语语气词“呢”的七种意义和表示方法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详细分析,我们对现代汉语语气词“呢”的基本意义和基本用法做了如下的分析。“呢”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意义是它的“语气意义”,因此“对‘呢’的意义的共同成分的提取要在语气意义的基础上进行”。[1]

1、表示疑问语气。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表示疑问是“呢”最主要的功能,这样的“呢”主要用在特指问、选择问与正反问中。如:①你想我什么[]?(《空中小姐》王朔);②我还没明白,你这是夸我[]还是骂我[]?(《过把瘾就死》王朔)   

2、表示缓和地深究语气。邵敬敏先生认为:“非是非问句中,由于特指问、选择问都具有特殊的疑问形式,它们已负载了疑问信息,……‘呢’是羡余信息。”[2]如果句中带有“到底”“究竟”之类的语气副词,就不宜说“呢”是“羡余信息”。试比较:①她要对我说什么?②她究竟要对我说什么呢?(《空中小姐》王朔)③我要对我说什么呢?句①没有“究竟”或“呢”,和②③比较起来,少了一些深究的意义;句②③和①比较起来语气显得缓和一些,没有那么直接。对有“呢”的选择问句和没有“呢”的选择词句作比较,也同样可以得出相似的结论。因此,可以认为,“呢”用于含语气副词的问句或用于选择问句中,不负载疑问信息。它不是一个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它表示的是一种“缓和地深究语气”。

3、表示反诘语气,如果主语是第一人称,常常相成一种自省问。如:①何苦让你再为他担忧[]?(《你不是一个俗人》王朔)②可要完全重写,又何必把这东西完全不要了呢?(《修改后发表》王朔)

4、表示感叹语气,这样的“呢”主要用在感叹句中。如:① 你才是狗[]!(《王朔自选集序》王朔)②我才没有写过什么诗[]。(《顽主》王朔)“V++O+呢”形式中“呢”也表示一种感叹语气。“着……呢”作为一种固定搭配,表示一种夸张的口气。如:“那边屋里还有广等着你[]。”(《无人喝彩》王朔)同样“adj+着呢”形式中“呢”也表示一种感叹语气。如:“别以为妈不出门,就不知道天下这事,外边传得凶着[]。”(《无人喝彩》王朔)朱德熙认为“呢1”表示持续时态。本文认为“呢”作为语气词,同其它语气词一样,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句法限制是比较少的,但并不是不受限制。“呢表示持续时态”忽略了把“呢”放在语气词的角度去分析,它最基本的意义仍然是“语气意义”。“‘呢’是构成陈述句的一种完句成分,有提醒对方注意的作用。”[3]我们显然不能把“呢”当成表示持续时态,它只是构成陈述句的一种完句成分。“呢”的意义仍然是“语气意义”。

5、表示肯定的陈述语气。我们可以从语料中找出证据。“他们在说他们的公司的顾客的事[]。”(《一点正经没有》王朔)如果句中没有“呢”,仍然可以通过“正”、“在”等时间副词表示持续,加上“呢”表达就是肯定的陈述语气,即“肯定某一事物现象的存在”。

6、表示疑惑语气,通常采用“x+呢”的形式。如:①刘炎[],这你倾向于相信李奎东还是瘸子?(《许爷》王朔)②大人[],你让他去哪儿?(《我是你爸爸》王朔)可见“x+呢”只是一种疑惑,做了填补之后才能表示疑问的语气。

7、表示停顿。句中语气词“呢”所表示的“停顿”确实是语气表达的需要。“位于句中的语气词主要功能是表示停顿,但是由于前加成分的结构不同,停顿的时间有长有短,根据停顿时间长短的不同,句中语气词所处的句中位置可以分成三类,我们分别称之为‘句中位置1’、‘句中位置2’、‘句中位置3’”。[4]我们来看以下语料:①搭理他[],让他自个嘴上快感去。(《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王朔)②她[],是个来姥姥家度暑假的初中学生。(《空中小姐》王朔)③可一进门,人家正眼都没瞧我一下[],我自己却先挺不住了,看来以后真是不能打听太多党和国家的机密。(《动物凶猛》王朔)经分析我们发现,“句中位置1”(如①句)的结构是“动物性短语+语气词+停顿时间少于句号的点号”;“句中位置2”(如②句)的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语气词+停顿时间少于句号的点号”;“句中位置3”(如③句)的结构是“小句+语气词+停顿时间少于句号的点号”,他们中间停顿的时间逐渐变短。由此可得出,句中语气词“呢”由于语气表达的各种需要而逐渐变化。

二、“呢”与语气副词同现

“同现(co-occurrence)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词为了构成句子所可能有或必须有的关系”。[5]语气词“呢”与语气副词的同现问题,也就是语气词“呢”和语气副词在句子中的关系问题,以及语气副词之间的关系问题。“同现与配搭有关”。那么从配搭角度考虑,也就是讨论语气词“呢”和语气副词之间在一个句子中的搭配范围。语气属于语用层面,由此本文在讨论什么情况下同现、为什么同现的同时,还会讨论它们的语用制约条件是什么。

1、独用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呢”的同现

副词独用一般只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对话形式中,由此可以推断,副词独用是现代汉语句法里的一种现象。而且这些与“呢”同现的独用副词大部分是语气副词,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可以加数词的副词,及少数几个时间副词。独用语气副词与“呢”的搭配情况如下:

1+表示共现句数量多;-/+表示共现句数量较少;-表示共现句几乎没有)

独用副词

何必

何苦

怪不得

难怪

其实

索性

好在

1

-

-

-

-

+

+

-

3

+

+

-

-

-

-

-

4

-

-

+

+

-

+

+

7

-

-

-

-

-

-

-

 这些语气副词中“何必”、“何苦”与“呢3”同现,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或不值得;“怪不得+4”表示恍然大悟,前后往往有解释疑团的原因的分句;“其实”一词由于一般承上文而含转折,常在文中承接处,用来追问或询问事实。“其实+呢”中的“呢”表示疑问语气;“索性”表示直截了当,与其共现的“呢”表示感叹语气,如:“索性[],在这儿聊上一夜。”(《刘心武选集》刘心武)侥幸类副词“好在”可以与语气词“呢”共现,如:每一想起婚事,我就要走;可是过一会儿,又忘了,好在[],我知道父亲睡得早,晚上不会查看我。康伯呢,一向就不注意我,当然也不会问。(《新时代的旧悲剧》老舍)在这里,语气副词与“呢”共现,表示语气的停顿。韩礼德对英语的主位结构提出了“语篇主位”、“人际主位”、“概念主位”。如:“But after all a little girl will come”在这个例子中,“But”表示与上文的联结,属于语篇功能,“after all”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评价,体现的是人际功能,“a little girl” 韩礼德把它叫做“主题主位”,因而是概念功能。现代汉语中主位成分有三种:篇章主位、人际主位和话题主位。“好在”充当人际主位的功能。人际主位是说话人把话语单元作为一个交际单位时表明态度的部分,从语义上看,表明了说话人的愿望、评价等方面的态度。在转换话题中,“好在”的语义作用在于引出要说的话,显示的是自己的态度,所以我们说它是人际主位。但是,在无主句中还有语气词和其他副词连用和语气词“呢共现的情况.我们来看下面的表格。

2

  语气副词

才没有

才不

还没

4

+

+

+

5

-

-

+

这三组搭配属于语气副词和否定副词连用与“呢”同现而无任何成分,它们通常用于回答问话。“才没有呢”、“才不呢”、“还没呢”其实是提问者提及的某动词省略后的形式,原形分别为“才没有+VP+呢”、“才不+VP+呢”、“还没+VP+呢”。动词结构的否定形式通常有加“不”和加“没”两种。“‘不’主要是从主观的角度否定动作发出者(主语)发出某个动作的主观意愿……‘没’是从客观陈述的角度否定某种客观事实,所谓客观事实包括动作的发生、进行、完成或过去的经历。”[6]

“才不呢”由语气副词“才”与“从主观的角度否定动作”的否定副词“不”相结合,既可表示强烈否定对方的意见还可以表示强烈的不满意。言而总之,与说话的主观意愿有很大关系;如:“才没有呢。”(《永失我爱》王朔)由语气副词“才”与“从客观陈述的角度否认某种客观事实的“没有”相结合,表示说话者强烈否认某种事实。

2、句中单个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呢”的同现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句中单个语气副词与“呢”的同现情况,如下图:

3

   语气副词

难道

居然

竟然

究竟

大约

到底

难怪

怪不得

索性

千万

偏偏

1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语气副词

恰恰

未免

只好

不妨

何尝

何必

反倒

简直

幸而

好在

幸亏

反正

果然

1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从上表可以看出,语气副词“难道”、“千万”、“恰恰”、“未免”、“只好”、“不妨”、不能与语气词“呢”搭配;语气副词“岂”、“还”、“何尝”、“何必”、“倒”、“反倒”、“就”与表示反诘语气的“呢3”共现;语气副词“究竟”、“到底”、“偏偏”与表示缓和地深究语气的“呢2”共现;语气副词“大约”与表示疑问语气的“呢1”共现;语气副词“才”、“还”、“难怪”、“怪不得”、“可”、“简直”、“果然”、“居然”、“竟然”与表示感叹语气的“呢4”共现。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难道’只用于是非问句,不用于非是非问句。”而语气词“呢”表达疑问语气时只用于非是非问句,表达其它意义的语气词“呢”只用于陈述句中。由此可见,“呢”没有受到“用于是非问句”这样的句法限制,所以“难道”不能与语气词“呢”在单句分句中共现;“‘千万’只用于祈使句”,如:你千万要好好干哪。(《黎明的河边》峻青)语气副词“千万”只能在祈使句中表示禁止或劝告,与“呢”表达的各种语气意义没有相吻合的部分,所以“千万”也不能与语气词“呢”在单句分句中共现,其它语气副词“恰恰”、“只好”“不妨”等没有和“呢”的语气意义相吻合的部分,它们同样不能在单句分句中与“呢”共现。

齐沪扬先生在《语气词与语气系统》一书中指出,“究竟”、“到底”、“倒”、“反倒”、“岂”等语气副词传达的是“疑大于信的真性疑问的信息”;“大约”、“还”、“也许”语气副词传达的是“疑信参半的带有揣测味的假性疑问的信息”;“怪不得”、“难怪”、“果然”等语气副词“在传信评价中起重要作用”,而语气词“呢”:“呢1”、“呢2”传达的是真性疑问;“呢3”、“呢4”传达的是假性疑问;“反诘句是假性疑问,不具有传疑功能。”再由于“究竟”、“到底”、“偏偏”等表示“疑问、深究”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究竟”、“到底”与“呢2”共现的原因;反诘语气可以用词法平面上的结构成分表示,比如单独语气词“呢”可以表示反诘语气,如:我为什么要给你讲这么多小沈的事[]?(《空中小姐》王朔)单独的语气副词“岂”、“还”、“何尝”、“何必”、“索性”、“反”、“反倒”也同样可以表示反诘语气,如:“我从小被父母宠,何必受这样的委屈?”当这两者共现时,表达的反诘语气就更加强烈,如:①你何必招她说[]?(《我是你爸爸》王朔)②一个变成以一切秩序和纪律为敌的学校,还需要什么清扫与整洁呢?(《刘心武选集》刘心武)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功能语气和反诘语气在这里达到了共现;“怪不得”、“难怪”、“果然”等语气副词在传信评价中起重要作用,所以这些词只有可能和表达感叹语气的“呢4”共现,之所以不能和“呢5”共现,是因为他们还表达一定的“意志语气”,并不是简单陈述一件事情。如:难怪很多人像书中那样生活要走弯路[]。(《谁比谁傻多少》王朔)这句话中“难怪”表示领悟语气,“要”表示必要语气,“呢”表示陈述语气,意志语气和功能语气的结合在这句话中体现。再如:“他家的书可多呢。”在这里,语气副词在表达感叹语气的同时,具有夸张的功能,与语气副词“可”共现,感叹语气更加强烈。“你没见过平时她的样儿,那才飘[]——否则我哪会拍她?”(王朔《动物凶猛》)这些语气副词都表达相应的感情,所以它们可以与“表示感叹语气”的““呢5”同现:“幸而”、“幸亏”类语气副词一般都可以与“否则”、“要不”、“要不然”等搭配构成一些典型模式,很少与“呢”在句中共现,如:①幸好“四人帮”打倒了,幸好冯局长是个明白人,否则,她起码也是个“肖伯仲的黑后台、大红伞。”(《无名小卒》)②“我一看时间来不及了,就要了辆出租车赶来了。”“幸好,要不你真赶不上这航班了。”(《现代汉语副词独用刍议》陆俭明)“好在”也可以与“呢”共现:好在这里有咱们两个[],咱们非逼着他干不可!不然,铺子一赔钱,你们的将来,实在有点危险呢!我说,你打算干什么呢?(《一封家信》老舍)也有“幸亏”与“呢”同现的例子,但是很少。如:幸亏他[]!(《柏慧》张炜) 

当然,诸如“索性”、“到底”之类的语气副词,在单句分句中可以和语气词“呢”连接同现,这是副词中最独特的地方。如:①索性[],在这里聊上一夜。(《刘心武选集》刘心武)②怎么回事到底[]?(《王朔文集》王朔)

3、句中连用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呢”的共现情况

本文重点讨论语气副词、时间副词与语气词“呢”的共现情况。下表是语气副词和其它副词连用与语气词“呢”的共现情况:

4

语气副词

才不

才没有

还有点

根本没

倒…很

就不

还很

才没

还经常

还有时

到底…还没

何苦…再

何必…再

还怪

又何

还真

都没

还…不

1

-

-

-

-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

-

-

-

-

-

3

-

-

-

-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

+

+

+

5

-

-

-

-

-

-

-

-

-

-

-

-

-

-

-

-

-

-

6

-

-

-

-

-

-

-

-

-

-

-

-

-

-

-

-

-

-

7

-

-

-

-

-

-

-

-

-

-

-

-

-

-

-

-

-

-

 连用语气副词与“呢”的共现情况:

5

语气副词

才真

其实才不

还怪

还真

1

-

-

-

-

2

-

-

-

-

3

-

-

-

-

4

+

+

+

+

5

-

-

-

-

6

-

-

-

-

7

-

-

-

-

 三、留学生习得带有语气词“呢”及其与语气副词同现句中的常见问题

 汉语与其他语系的语言不同,属于孤立语,缺乏形态变化,通过语气和虚词来表达语法意义等等。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而言,他们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错误。比如,虚词以及虚词的组合在汉语的表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含有语气词“呢”的句子,语气副词与语气词“呢”共现的句子,对于留学生而言,是很难掌握的。他们常见下面的错误:

把含有语气词的一般疑问句与特殊疑问句混淆。我们来看下面的句子:①他究竟在哪儿呢?②你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吗?③你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呢?这三个句子都有一个“哪儿”好像都是“特指问”,但是其实②句和①③两句是不一样的,②句不是问“在哪儿”,而是问“你知道吗”。比较②句和③句:

②你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吗?=他究竟在哪儿+你知道吗

③你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呢?=你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呢

①③两句是特指问,用“呢”, ②句是是非问,应该用“吗”。史全生曾指出:“语气副词通常不能用于宾语小句中,但当谓语是‘知道、明白、告诉、觉得、怀疑、认为’这些表言语、心理或认知义的动词时,很多语气词又可以用于其宾语小句中。”。正因为②③两句的谓语皆为“知道”,且两句都有语气词,所以会发生混淆,导致很多留学生不知如何回答②③两句。黄国营认为:“‘知道’、‘告诉’这类动词所带的宾语小句可以有独立的句末语气词。”,比如③句中语气词“呢”就是附在“他究竟在哪儿”之后的,而不是附在整个句子之后的。“他究竟去哪儿”能够带独立的句末语气词,说明此宾语小句具有“表述性”,所以回答的重点在“去哪儿”;相反②句中,语气词“吗”是附在“你知道”之后的,“你知道吗”已经具有了“表述性”,所以回答重点在“你知道还是不知道”。

   本文对语气词“呢”进行了重新分类,同时探讨了语气词“呢”与语气副词的各种共现情况,会有诸多的不妥之处,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探讨。


[1]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词系统》,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3页。

[2] 邵敬敏:《“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年第3期。

[3] 叶蓉:《“关于是非问句里的‘呢’”》,《中国语文》1994年第6期。

[4]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词系统》,第145页。

[5] 齐沪扬:《语气词与语气词系统》,第162页。

[6] 白荃:《“不”“没(有)”教学和研究上的误区关于“不”“没(有)”的意义和用法的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