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寄 语

 学术研究从评论处开始,在争鸣中发展。学术的精髓及价值在于思想,没有思想,学术便失去了活力,学术进展亦无从谈起。获取思想的渠道很多,读书无疑是其中的一条主要途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会有思想上的收获,只有那些会读书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从书本上汲取思想的精华。如何读书,培根如是教导我们:“读书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轻信尽信,更不能为了猎取谈话资料而断章取义,而应为了省察和思想。”(培根:《论学习》,选自《培根论人生》)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读者并不需要一味地附和作者的观点与主张,但对其一概加以否定和拒绝同样不足取。重要的是,读者在充分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找寻那些与己共鸣之处加以评说,并在与他者的交流中提高自身的学术思想。学术评论不可无的放矢,而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方能令人信服。西方哲人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这同样适用于学术评论。不宁唯是,学术评论还需要一个宽松而自由的学术环境,为的是各家之言说能够在交流与争鸣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只有如此,学术之花才能绽放出更加艳丽的色彩,学术也才有可能向前发展。有鉴于此,我们这片学术小园地正是为了提供这样的一个交流平台。我们期待着同一个学术问题探讨上不同声音的出现。倘能达此,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鉴于上述宗旨,本期推出以下5篇书评:客洪刚的《〈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读后》、刘洋的《〈汉代豪民研究〉评介》、文霞的《评〈汉晋家族研究〉》、黄利新的《抗日战争时期第三种力量研究的新进展——读闻黎明〈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以及王晖的《读〈当代史导论〉有感》。这些评论所及的著作主要关于中国中古、近代的政治史研究、汉代的家族研究以及当代西方史学理论研究,它们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值得细细品读。
    客洪刚对台湾现代著名学者毛汉光教授的论著《中国中古政治史论》详加剖析后,着重指出:作者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与采用的微观宏观相结合、数理统计、图表专论并用的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和学习。
    刘洋细致地解读了王彦辉教授所著《汉代豪民研究》,强调了该书的几个鲜明特色,如作者在动态描述豪民阶层构成和演变的基础上,对豪民这个学术界一直模糊不定的概念作出科学的界定,并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以及对汉代豪民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作了辩证的、历史的评价和分析,充分肯定了该著的学术价值。
    文霞则以汉晋家族问题研究的开山之作——阎爱民先生的《汉晋家族研究》为评论对象,认为作者的创新意识、独特的研究视角以及合理运用比较研究方法等,足以彰显该书的学术价值。
    黄利新认为,闻黎明先生的《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关于抗战时期第三种力量这一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突破,不仅为进一步认识抗战时期乃至民国时期政党政治的特点提供了条件,而且还为这一研究课题的继续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王晖以简明、通畅的语言论述了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导论》中所体现出来的甚为新颖的“当代史观”,阐述了巴氏反对“欧洲中心论”并以全球眼光考察历史的新观念,分析并认同了作者独特的历史研究视角及较为科学的史学研究方法,可为如何看待及研究历史提供一种借鉴。
    以上评论得当与否,还有待进一步探讨。真诚地希望这些评说能够引起您的共鸣。

                                                                     本期编辑:谢进东
                                                      
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