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期 寄 语
不平凡的2008年已悄然而去,充满机遇与挑战的2009年正向我们阔步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走过了3个春秋的《读书与评论》栏目也迎来了它的第10期。
连续几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赵轶峰教授为本校文学、历史等文科专业的本科生讲授《史学通论》课程。作为考核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堂的学生需要在课外完成一篇与本课程相关的书评,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的理论修养与思维能力,还在于引导学生去切实地读书、写作,在吸取新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些学生完成的书评中,每年都有一些较为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作为一个网络平台,本栏目愿意将其中一些展现给读者,一方面为的是对
这些学生的鼓励,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对他们引出的话题给予一定的关注。基于此,《读书与评论》争取将每年在《史学通论》课程上完成的部分优秀书评刊登出来。出于以上考虑,我们继2007年之后,再一次从2008年春季该课堂的学生所写书评中选出以下4篇,刊为一组。
王雨濛在《力图超越“欧洲中心论”的中西历史比较研究》中,以王国斌的《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为评论对象,指出该书主要以中西历史比较研究为主题,积极反思并从方法论创新上力图超越史学界尤其是西方汉学界所表现出来的欧洲中心论。评论主要将王国斌的研究置于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背景中来进行,并简要提及王国斌的著作存在一手资料缺乏、实证不足等弱点。
徐晴认为,勒华·拉杜里在《蒙塔尤》一书中,运用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从微观史的视角,通过对蒙塔尤这个小村庄中林林总总的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分析,为我们揭示最普通民众的生活、心理状态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因而她以《历史人类学、心态史学与微观史学的结合》为题来概括该书的著作特点。不过,徐晴在评论中对微观史学试图以局部的历史来映射整体历史的做法表示一定程度的质疑。
姜畅的《正视国史特殊性》,剖析了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中国历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论断,并认同先生在历史研究中注重各个历史特殊性的做法。
在《〈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读后》一文中,陈鹏通过研读王晴佳和古伟瀛先生合著的《后现代与历史学:中西比较》指出:作者主要通过探究后现代主义对传统历史学的挑战及其对当下历史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强调历史学在应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时,需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即应当汲取后现代主义思想中合理有效的因素,用以改善史学的现状,勿需全盘接受后现代的批判而彻底颠覆传统历史学的基本构架。如此,历史学才可能在传统与后现代之间走出全新的未来。此外,陈鹏还指出了该著作的一点瑕不掩瑜的缺憾。
本期编辑:谢进东
2009年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