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研究综述
全面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发展状况、重大问题的争论情况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包括不同的学术观点、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重大研究成果等)。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历史科学的内在规律,积累丰富的学术信息,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投身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史著导读
选择部分在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史学著作加以介绍,使学生较详细地了解史学的发展历程、重点的部分。目的是让学生积极地汲取国内外优秀的史学文化遗产,培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专业兴趣和文化底蕴。
第一编 先秦: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古典时代
文献解题
《尚书》,原名《书》,后亦称《书经》,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上古史迹著作的汇编。书重在记言,多是君主训示臣民和近臣告诫君主之事,只有少数叙事之篇。书中保存了我国商、周两代,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有些内容还涉及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情况,是研究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珍贵文献史料。
《春秋》,相传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的《鲁春秋》删定而成。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史。书中内容涉及到这一时期许多大事和诸侯国的历史,以政治活动为主,特别是与之相关的朝聘、会盟等,保存了不少春秋时期的史料。但此书记述简略,笔法隐晦,没有传记,不易读懂。
《史记》[汉]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74 年版。此书记事始于传说中的黄帝,下限到汉武帝时期,前后跨越三千多年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 共一百三十篇。书中关于先秦部分的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是学习这一时期历史的必读之作。
《左传》[春秋] 左丘明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它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汉] 刘向著。此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此书共33卷,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知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
《春秋会要》[清] 姚彦渠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全书共4卷,取材以《春秋》及“三传”为主,对于研究春秋制度有查阅之便。
《七国考》[清] 董说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搜集战国七雄的典章制度,材料取自《战国策》、《史记》和先秦诸子以及各种杂史,查阅战国典制方便。
今人成果
《中国大陆的远古居民》 贾兰坡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本书从学术史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从元谋猿人到北京山顶洞人中国旧石器时代各支古人类文化遗存的发展,并逐一进行了分析研究。
《旧石器时代考古》 王幼平著,文物出版社200年版。本书按照旧石器时代考古发展的五个阶段,全面系统介绍了全国各地远古人类遗存的重要发现和主要成就,展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情况及辉煌文化成果。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中国考古学综合性著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全书分别对旧石器时期、新石器时期、商代、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至明代的考古发掘和研究进行介绍,是对50~8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叙述。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建国后前30年的文物考古成就。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编,文物出版社1999年出版。本书是继《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1979)》、《文物考古工作十年(1979~1989)》之后而编集的。本书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五十年以来全国的考古工作,尤其侧重于近十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方便查阅。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本书是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段为大众撰写的一部考古学著作。70年代以来,他先后提出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颇具影响力的学术理论。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更是中国考古学走向成熟的代表性论点。代表著作主要有《瓦鬲的研究》、《斗鸡台沟东区墓葬》、《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等,并主编多卷本《中国通史?远古部分》和《考古学文化论集》。书中以其60余年的考古生涯为主线,回顾了他在实践中探索考古学科理论和方法所走过的艰辛道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过程和探索中国文明起源方面的主要成就,因此,被称为“中国考古学的世纪之作”。
《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严文明著,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收集了作者1991~2000年的学术论文47篇,反映了我国关于农业起源、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水平和主要成就。作者关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学说以及通过聚落形态演变来研究文明起源的方法,将此项研究推向深入。
《文化人类学》 童恩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本书是文革结束后中国大陆学界出现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人类学内容的学术专著。该书的主旨在于结合中国实际,建立中国文化人类学体系。其体例和观点,对于重新认识中国史前史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权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本书全面系统而又准确地运用了上个世纪中中国考古学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上起中国原始社会人类的起源,下迄中国文明的形成,系统而又清晰的勾画了有文字记载以前中国原始社会发展状况,重新建构和建立了中国史前史的时空框架,是目前所见关于中国原始社会最好的系统成果之一。
《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版。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成员来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天文学、测年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200余人,采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兼用考古学和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重建夏商周三代年表。本书标志夏商周三代年代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远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从中国历史的序幕--中国猿人开篇,一直写到西周末,详尽论述了中国远古历史从史前文明经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演变、发展的过程,尤其对夏、商、周三代的族源、地望、世系、宗法制度、继承制度、政权形式、社会经济及社会性质等问题的论述见解独到。这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西周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本书对西周的井田制度、社会结构、军事制度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作了细密的考证和深刻的论述,全面、系统、准确地阐述了中国奴隶社会在西周时代从发展到衰亡的过程。
《春秋史》,顾德融、朱顺龙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作者对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进行梳理扒剔,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条分缕析、删繁就简,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文化、社会阶层等状况,通过对这段看似纷乱的历史的透析,明晰地反映出春秋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多有附表,构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
《战国史》,杨宽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本书是作者积数十年战国史料编年研究之功,在1965、1979年版本的基础上,修订而成。书中对战国时期的诸多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均作出了具有独立见解的评说,是近年来出版的有关战国断代史的代表著作。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1999年版。本书是作者研究夏商周历史和文化的学术论文集,所收论文主要讨论的对象包括城市、王制、经济、贸易、饮食、神话、美术及青铜器本身和它上面的纹饰,并对中国文明起源的动力和因素关系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中国历史?先秦卷》,张岂之主编,刘宝才、钱逊、周苏平分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本书上起中国的原始社会,下至战国。在内容方面,重点论述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交流和融合、中国国家起源等问题。在体例上,改变了以往社会形态为编、章节的做法,代之以先秦历史的概念术语作编章节标题。书中所用材料翔实、文字流畅,是近年所见一部有特色的高校历史专业丛书。
第二编 秦汉:国家政治的大一统时代
文献解题
《史记》[汉] 司马迁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书中关于秦朝到汉武帝时期所记载的大都是信史,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于了解秦到西汉初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大有帮助,书中文笔生动,许多篇章成为传世经典之作。
《汉书》[汉] 班固著。中华书局1962年版。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汉书》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和七十列传组成的。所记启于汉高祖,止於王莽。以后列朝的所谓“正史”都沿袭汉书的体裁。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名士隐者,天文食货,百官郡县,无所不有。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
《后汉书》[南朝] 范晔著。《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的又一部历史名著。全书一百二十卷,其中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上起光武帝刘秀,下迄献帝刘协,记述了东汉一百九十年的历史。《后汉书》再现了东汉的历史,保存了东汉一代的诸多史料。东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朝代兴衰历变,历史大事件等等,诸如党宦之争、党锢之祸、图谶盛行等史实,皆赖其保存记录。这些论著,都是研究东汉社会的珍贵史料,且对后代社会有一定的参考和实用价值。
《汉纪》,全书30卷,东汉末年荀悦撰。是书记载了西汉200余年史事,为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也为后世编年体史论遵循的一个通例。全书记载与西汉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事,简明扼要,并对为政得失多有议论,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后汉记》 [晋] 袁宏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全书30卷,书中记载了东汉一代史事。其书记事更多的采用了类叙法,常在叙述某人某事时,连带写出许多同一类型的人与事,成为研究后汉史的最基本史料之一。
《东观汉记》[汉] 班固等撰,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全书共24卷,具有国史性质,有神化刘汉政权用意,有些记载比《后汉书》详细。作为研究东汉史的原始资料,仍有部分价值。
《西汉会要》[宋] 徐天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6年版。全书70卷,本书拴次精审,经纬明晰,对研究西汉典章制度及其演变,有较高的价值,但取材范围不广。
《东汉会要》[宋] 徐天麟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全书共计40卷,取材范围较广,资料较详备,优于《西汉会要》。
今人成果
《东周与秦代文明》,李学勤著,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这是一本综述东周和秦代考古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本书集中了作者多年来研究东周和秦代考古资料的心得体会,不乏真知灼见。其中的第二部分分为专题,如铜器、铁器、丝织品、简牍、文字等内容,对学习和理解这段历史大有裨益。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著,中华书局1995年版。本书是吴荣曾的一部文集,共收录作者近年来的学术论文25篇,内容涉及先秦两汉时期的文官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货币制度、手工业制度、社会生活、宗教迷信等方面,其中的一些篇章凝结了作者多年的治学心得,在秦汉史研究领域享有很高的地位。
《秦汉史》,翦伯赞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本书是作者1946年撰写的《中国史纲要》第二卷,1983年再版时定位《秦汉史》。本书是作者用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历史专著,具有观点鲜明,体系科学的特点,重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书中运用中外历史比较法,把秦汉史置于世界史的发展进程中进行考察。
《中国通史》第四卷(上、下)白寿彝总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本书由当代的治秦汉史的专家、学者集体编写而成的。序说编论述了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内容翔实,对秦汉史的研究现状也能举其大端,综述编勾勒了秦汉时期历史进程的轮廓,对全面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风貌很有帮助。
《秦汉史》(上、下),林剑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作者在其专著的基础上,经过十余年的潜心写作、修改、补充,最后完成了这部断代史著作。该书利用了大量文献资料和秦汉简牍、碑刻印玺、陶文瓦当及货币等金石文字,并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一部集大成的秦汉史著作。
《剑桥中国秦汉史》,[英] 崔瑞德、鲁惟一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第一卷的中译本。《剑桥中国史》以秦汉时代为第一卷,是由于秦汉以前时代近年出土文物多,有些资料还未得到利用,成书条件还不够成熟。本书征引文献广泛,并重視文献的辨伪和考订工作。有关思想文化史的內容占全书篇幅的三分之一左右,对佛教的传入、民间宗教、佛道二教的关系等方面论述更详。本书充分利用了中国、日本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秦汉史研究的成果和水平。
《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著,中华书局1993年版。本书收录的文章大部分是作者1979—1989年建完成的,内容涉及到战国至南北朝建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人身依附关系的演变、地方大族、门阀制度、北府兵制等。全书富有哲理,文采活泼,以小见大,钩沉发稳,字里行间闪现出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力。不仅对深入掌握秦汉魏晋史大有裨益,而且有助于提高读者的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水平。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各民族间的冲突与融合
文献解题
《三国志》[晋] 陈寿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三国志》是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作者叙事简略,三书很少重复,记事翔实。在材料的取舍上也十分严慎,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历来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晋书》[唐] 房玄龄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晋书》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宋书》[梁] 沈约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书有本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共一百卷。《宋书》收录当时的诏令奏议﹑书札﹑文章等各种文献较多﹐保存了原始史料,有利后代的研究。
《南齐书》[梁]萧子显著,中华书局1972年版。《南齐书》记述南朝萧齐王朝自齐高帝建元元年至齐和帝中兴二年,共二十三年史事,是现存关于南齐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原名《齐书》,至宋代,为区别于李百药所着《北齐书》,改称为《南齐书》。《南齐书》文字比较简洁,文笔流畅,叙事完备。列传的撰写,继承了班固《汉书》的类叙法,又借鉴沈约《宋书》的代叙法,能于一传中列述较多人物,避免人各一传不胜其烦的弊病。又书中各志及类传,除少数外,大都写有序文,藉以概括全篇内容,提示写作主旨。
《北齐书》[唐] 李百药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北齐书》,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北齐书》本名《齐书》,宋时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它虽以记载北齐历史为主,但实际上记述了从高欢起兵到北齐灭亡前后约八十年的历史,集中反映了东魏、北齐王朝的盛衰兴亡。
《梁书》[唐] 姚思廉著,中华书局1973年版。《梁书》记载自梁武帝萧衍建国至梁敬帝萧方智亡国共五十六年间的历史。《梁书》包含帝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陈书》[唐] 姚思廉著,中华书局1973年版。《陈书》是南朝陈的纪传体断代史著作,记载了自陈武帝陈霸先即位至陈后主陈叔宝被隋文帝灭国首尾三十三年间的史事,《陈书》中的帝纪六卷,列传三十卷,共三十六卷,无表志。它主要记述了梁、陈之际的政治变化和陈皇朝时期(557—589年)三十余年的史事。
《魏书》[北齐] 魏收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书共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因有些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三卷,实共一百三十卷。魏书是现存叙述北魏历史的最原始和比较完备的资料。
《周书》[唐] 令狐德棻等,中华书局1971年版。《周书》虽以“周”题名,但实际上记述了从公元534年东、西魏分裂到杨坚代周为止四十八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史料上的价值很大,如关于经济史方面的有征庸代役的开端的记载;关于军事史方面的有府兵制度的产生的记载;关于民族史方面的有突厥、稽胡的首次记载;关于阶级斗争的状况和门阀地主的显赫的记载等。这些都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南史》[唐] 李延寿等,中华书局1975年版。《南史》是纪传体史书,李延寿参考记述南朝史实的《宋书》、《南齐书》、《梁书》和《陈书》编撰而成。有宋本纪三卷、齐本纪二卷、梁本纪三卷、陈本纪二卷、列传七十卷,共八十卷。《南史》未用编年体,书中将南朝的纪传进行删节,以方便阅读。列传之中不同朝代的父子祖孙,则以家族为单位并成一卷,便于了解门阀社会的实况。对于各朝的正史基本以删节为主。
《北史》[唐] 李延寿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纪传体的通史,有本纪12卷,列传88卷,共100卷。共80卷,有本纪10卷,列传70卷。记事起于北朝魏道武帝登国元年(386年),止于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包括北朝魏、齐、周和隋四个封建政权230年间的史事。《北史》打破朝代体系,把这一时期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分别撰写出通贯各朝代的通史,编成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两部书。把整个南北朝到隋统一的长阶段历史,完整溶合,从而克服了史实断裂、重复记载、难于剪裁、卷帙繁冗、不便阅读等诸多弊病,且以简明方式记述具体事实,给读者提供全面系统的历史知识。从而有利于比较出各朝代、各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准确勾勒的历史形势和历史变化趋势,体现历史发展的本质性特点。
《三国会要》[清] 杨晨撰,中华书局1956年版。全书共22卷,博采汉魏六朝诸史、《资治通鉴》、《通典》等155种书籍,将三国有关典章制度史料分类编纂,为研究三国典章制度提供了方便。
《南朝宋齐梁陈会要》[清] 朱铭盘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书中内容南朝历史各种资料编辑而成,分记南朝宋齐梁陈典章制度沿革,对研究南朝170年间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制度,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十六国春秋》[魏] 崔鸿著。全书共计100卷,作者搜集当时十六国史,撰成一部系统的史书,取材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唐修《晋书》三十载记,主要取决此书。
今人成果
《三国史》,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全书共20万字,分为20章,以专题形势记述了从东汉黄巾起义到三国时期的历史。书中对大到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阐述,小到具体事件的考证和辨析,都体现了作者的深厚功力和独到见解。本书不仅全面系统的叙述了三国时期历史演进的具体形式,而且对于理论问题和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随处进行评析,是学习三国史的基本阅读书籍。
《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本书从宏观的历史脉络来考察魏晋南北朝史,着眼阐述历史发展的趋势,并着重探讨演变的原因和规律,突出了门阀政治的兴衰,对士族地主的形成、发展及其开始走向衰落的过程,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为了解魏晋南北朝历史全貌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本书不仅较为全面的叙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和政治制度、经济决策与生产发展状况、文化成就等,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轮廓、体系线索的认识和对这一时代主要历史问题、历史事件的看法。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上册,1980年出版下册。全书分为12章,全面叙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作者注意叙述和议论结合,言必有据,论从史出,寓论于述。本书一改过去的史著把魏晋南北朝史视为一片混乱和黑暗的传统看法,着力反映这一时期的历史成就,南方侧重写经济发展,北方重点写民族融和。该书列有详细的注释和大量参考资料。
《六朝史》,张承宗等主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此书是一部区域断代史专著。书中全面介绍了六朝时期的政治概况、地理沿革、土地关系、阶级结构、经济发展、民族融合、官制兵知、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本书以南方三到六世纪的历史独立成编,进行综合研究。书中内容丰富,对史学界普遍认为复杂而又重要的许多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索,并提出独到见解。
《东晋门阀政治》,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这是中国学者在建国后第一部探讨门阀政治问题的学术专著。本书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历史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再探索,认为中外学者习称的魏晋南北朝门阀政治,实际上只存在于东晋一朝;门阀政治是皇权政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变态,具有暂时性与过渡性。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从社会经济各角度研究了封建社会从早期到相对成熟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各项制度之间的联系,最后得出了唐朝“南朝化”这一重要结论。书中指出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的根源正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逐渐壮大,这一潮流从汉末开始,历经魏晋,南朝和唐代,得以一脉相承,只有北朝因为少数族政权和其他特殊原因在一段时间内脱离了这一历史进程。本书也提出,北方民族带来的新鲜文化和刚健精神是日显颓势的汉民族有效的补充,其制度和文化也成为了催生隋唐大帝国诞生的重要因素,但就决定整个国家性质和实力的社会经济制度来说,影响唐朝最多的毕竟是传统的封建生产制的沿袭,也就是“南朝化”。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黄山书社1987年版。本书是当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890-1969)有关魏晋南北朝史的讲演录,由万绳楠教授根据笔记整理而成。陈寅恪先生研究史学至勤,著作甚富,尤其是其中国中古史学的研究对当代影响最巨;但在其已出版的作品中,尚无系统的断代史之作,本书则能补陈书之阙,因而被誉之为“稀世之珍”。他在研究过程中,十分重视把历史人物和事件放到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等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结论经得起推敲。
第四编 隋唐:中国文明的发展与整合
文献解题
《隋书》[唐] 魏征,中华书局1973年版。《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较少隐讳,并且保存了南北朝以来大量的典章制度,为后人研究隋代及前几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保留了丰富的资料。其中的经籍志为我国以后的四部图书分类奠定了基础。
《旧唐书》[后晋] 刘昫,中华书局1975年版。原名《唐书》,宋代欧阳修、宋祁等编写的《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旧唐书》共二百卷,包括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该书保存了唐代宫廷活动、重大事件、唐代长安城及其周围的建设、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宫廷生活与市民生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大量史料,是研究唐代长安的基本书籍。
《新唐书》[宋] 欧阳修、宋祁,中华书局1975年版。《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书中保存了一些旧唐书所未载的史料,对志特别重视,新增了《旧唐书》所没有的《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其中《兵志》是首创。《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
《通典》[唐] 杜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在刘秩《政典》基础上加以扩充,博采经史汉魏六朝人士重要议论,参考《大典开元礼》撰成。书中以朝代为序,记事上起皇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关的历代大事记、奏疏、诏令等,叙述各项制度的严格变迁,还编入前人议论以及自己的看法。全书对历代政治、经济制度详加记载,保留了大量原始资料,是研究唐开宝以前典章制度的重要典籍。
《唐会要》[宋] 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全书100卷,书中详细记载了唐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保存了大量唐代史料,特别是唐天宝以后典制以本书所载最为突出,可视为《通典》的续编,史料价值很高。
《五代会要》[宋] 王溥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全书共30卷,据五代历朝实录、参照旧史,将五代时期的典章制度,分类撰次编成。书以丰富的史料对一些事实进行补充,系统论述了这一时期典章制度沿革,是研究五代史的重要资料。
《续唐书》[清] 陈鳣撰。全书共70卷,包括帝纪7卷、表4卷、志10卷、世家13卷、列传36卷。以后唐、南唐承唐启宋,取材较充实,集合较多见资料。
《唐律疏议》[唐] 长孙无忌等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全书共30卷,分为律、令、格、式四部分,是一部唐代官修的主要记唐法律书籍,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书中保存了大量唐代政治、经济史料,对研究唐代阶级、等级关系、官制、兵制等问题很有价值,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文献。
今人成果
《隋唐五代史》,吕思勉著,中华书局1959年版。《隋唐五代史》是吕思勉先生中国断代史系列著作的最后一部。全书包括总论部分共分为十五章,记录了隋唐五代的历史。全书包括“总论”部分共分十五章,分别记述了隋唐五代的兴亡、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组织、思想文化、宗教等内容,本书的对历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
《隋唐史》(上、下),岑仲勉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本书以历史时段发展为序,在阐述王朝发展的同时,论说与之相关的问题,全局通贯、线索清晰。作者对隋唐两代的史事、人物、典章制度、民族关系都有具体专门的论述,并尽可能溯源探流,考证异同,提出自己的见解。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本书是当代唐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分为上中下三篇,书中对唐代的政治史事进行了独到的论述。其中许多观点,至今仍被学界沿用。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著,中华书局1977年版。本书主旨在于为隋唐盛世的诸多制度追溯渊源,对隋唐时期制度的渊源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隋唐制度虽然极度广博纷复,但是究其因素不出三源,即北魏,北齐,梁、陈以及西魏和北周。
《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本书以研究府兵制度的由来、演变和衰落为线索,力图解释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书中以府兵为线索,详细研究了隋唐时期的土地制度、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内容。
《唐五代赋役史草》,张泽咸著,中华书局1986年版。此书全面而详细研究了唐五代时期赋役方面的各种问题。作者以中国古代经济制度的发展为线索,着重探讨在中央集权的国家中,以依赖国家机器的超经济强制来实现的贡税和劳役的问题。此书力求从赋役制度方面探求唐五代社会变革的源流与演变。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宗国著,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本书以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着重论述了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实行和发展情况,并注意到科举制度与唐代社会等级尤其是门阀士族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提供了科举制度为途径探视唐代社会变革的重要视角。
《唐律研究》,乔伟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分为上下两编,论述唐律的产生与形成,唐律中的各项原则也得阐述,对唐律中的刑罚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着重叙述了唐律中的法律规范和讼诉程序等相关内容。
《剑桥中国隋唐史》,[英] 崔瑞德等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90年版。本书是一部结构来谨、资料丰富、内容充实的断代史,在不少问题上有独特的见解,自成一家可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相信对这一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而且隋唐史的研究者也可作为参考。
第五编 辽五代十国宋夏金:中国文明发展的繁荣时期
文献解题
《旧五代史》[宋] 薛居正等,中华书局1976年版。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后人为区别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便习称《旧五代史》。全书以中原王朝的兴亡为主线,以十国的兴亡和周边民族的起伏为副线,叙述条理清晰,较好地展现了这段历史的面貌。对于南方和北汉十国以及周围少数民族政权如契丹、吐蕃等,则以《世袭列传》、《僭伪列传》、《外国列传》来概括。因此这部书虽名为五代史,实为当时整个五代十国时期各民族的一部断代史。
《新五代史》[宋] 欧阳修著,中华书局1974年版。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书中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比旧五代史更为完备,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
《宋史》[元] 脱脱等,中华书局1985年版。全书有本纪四十七卷,共计四百九十六卷,约五百万字,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此书的特点是史料丰富,叙事详尽,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宋史对于宋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典章制度以及活动在这一历史时期的许多人物都做了较为详尽的记载,是研究两宋三百多年历史的基本史料。
《辽史》[元] 脱脱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 全书一百一十六卷,此书是现存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完整地记载了辽朝历史事实的著作,它提供了一些研究当时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民族关系等问题的材料。
《金史》[元] 脱脱等,中华书局1975年版。 全书一百三十五卷,记载了上起金太祖收国元年(1115年)阿骨打称帝,下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共一百二十年的历史。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兴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 李焘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全书今存520卷,记述北宋一朝历史。全书载录宁繁勿略,主要取材实录、国史等,同时旁征博引,自经史子集到笔记小说,无不网罗搜集参剧。历来史家记录北宋史事之详,无人能出其右者,研究宋史者必备此书。
《续资治通鉴》[清] 毕沅撰,中华书局1986年版。此书220卷,突出特点是概括宋元时期主要史实,叙述有条不紊,文笔可观,材料丰富,改变了以往编年之书详宋略辽、金、元之弊,保存了不少少数民族史料,并且据事直书,而对史料有细致的考异。
《通志》[宋] 郑樵撰。所记时间从远古一直到唐,是继《史记》之后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名著。全书200卷,其中本纪18卷,世家3卷,列传115卷,载记8卷,年谱4卷,略52卷。书中的精华在二十略,这部分与《通典》、《文献通考》内容相同,都为典章制度史。作者把文化形态的具体考察放在重要位置,扩大了历史研究的范围。
《文献通考》[元] 马端临撰,中华书局1988年版。全书共348卷,分24考,包括了宋宁宗以前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并附有作者的议论,很有真知灼见。是研究历代典章制度严格的重要典籍。书中载宋代制度特详,对研究宋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宋会要辑稿》[清] 徐松辑,中华书局1957年缩印本。此书366卷,是现存宋代史料中最原始、最丰富、最集中的一部,史料价值很高。是研究宋代政权机构、政治制度、对外贸易、民族关系、地理交通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通鉴纪事本末》[宋] 袁枢撰,中华书局1955年版。此书是纪事本末史书的创始性著作。此书因事立目,自为标题,各目大体按照《通鉴》所载顺利为序。书保留了《通鉴》作为一部政治史的特点,把头绪繁多的历史进程简化,改编为治乱兴衰史,为学者查找史料带来了方便。
今人成果
《中国通史》第七卷(上下册) 白寿彝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本卷综述五代、辽、宋、西夏、金史,分序说、综述、典志、传记4编。在序说中,对这个时期历史研究的材料、研究状况、考古发现分门别类进行概述;在综述中通贯叙述这前后近500年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典志中对各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典章制度进行研究;在传记中对重要人物作了生动具体的论述,并对这个时期科学技术作颇具深度的概括。参与本卷撰写的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全书内容丰富,叙事全面,语言流畅,是国内外第一部通贯综述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的断代史巨制。
《五代史略》 陶懋炳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对依次交替的梁、唐、晋、汉、周五代及与之同时存在的十国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政局变动作了全面概括的论述。通过对五代时期社会历史特点的分析,强调了五代作为唐末战乱动荡向宋朝统一安定局面出现之间的过渡时期的历史地位。
《辽史简编》 杨树森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本书对辽朝历史作了全面概括论述,以较多篇幅介绍了契丹独具特色的制度、文化及其封建化发展进程。对辽朝建立以前契丹族的历史以及在中亚立国的西辽也有专门章节论述。
《简明西夏史》李蔚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本书概括了党项族内迁、割据西北至被蒙古灭亡的历史,对西夏国家制度、社会经济、宗教文化及其相邻诸政权、民族的关系大都有论述,并设专章谈论了西夏的历史特点和地位。
《金史简编》张博泉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本书对金朝的历史作了全面概要的论述,以较多篇幅介绍了金朝政治制度和女真族社会形态的变革,并设专章讨论了女真族的社会性质,追溯了金朝以前女真族的历史发展。
第六编 元明清:新的发展与挑战
文献解题
《元史》[明] 宋濂等,中华书局1976年版。此书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二百一十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元史是了解、研究元代历史的极其珍贵的文献。
《明史》[清] 张廷玉等,中华书局1974年版。此书三百三十二卷, 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体例严谨,叙事清晰,文字简明,编排得当,史料较为丰富。除一套完整的明朝各帝“实录”而外,尚有邸报、方志、文集和大量私家史乘,是研究明代历史的珍贵资料。
《清史稿》[民国] 赵尔巽、柯劭忞等,中华书局1977年版。全书五百三十六卷,上起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下至1911年清朝灭亡,共二百九十六年的历史。书中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书中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书稿在刻印过程中,出现了版本问题。袁金铠因忙于他事,转托金梁协助校刻此书。金梁遂乘时局纷扰之际,利用职权,擅改原稿,并将印成的一千一百部书中的四百部运往东北发行,这就是所谓“关外本”。
《明纪》[清] 陈鹤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全书60卷,仿照李焘《长编》体例,并博取诸家传记之书而成,叙述简明扼要,而失于简略。
《明通鉴》[清] 夏燮撰,中华书局1959年版。全书100卷,此书意在接补《通鉴》、《续通鉴》,于明代朝纪政纲、礼乐刑政、天文历法、河道漕运等记载颇详,对明末清初抗清义士也多有表彰,正文之下有考异,纠正了《明史》的不少错误,并存有大量史料。
《清朝通典》,原名《皇朝通典》,清乾隆时期三通馆奉命编修,共100卷。是《续通典》的续编,记事起自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 是书分为九典,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是研究清代从开国到乾隆中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书。但本书的各项资料多转抄《清文献通考》,二书重复太多。
《清朝通志》,全书126卷,清乾隆时期官修。书无本纪、列传、年谱,以其俱存于实录、国史列传及宗室王公功绩诸书,馆臣不敢撰述,故只叙《续通志》之二十略。记事起自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各略内容比较丰富,对研究清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一定参考价值。
《清朝文献通考》,原称《皇朝文献通考》,清乾隆时期三通馆奉命编修,共300卷。原为《续文献通考》一部份,后单独成书。记事起自太祖天命元年(1616年),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总计26考,根据清代制度增入,为研究清代前期的社会制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史料。对清代制度没有的,加以删除。
《清朝续文献通考》,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清末刘锦藻撰。此书上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下至宣统三年(1911年)清朝灭亡,记述清后七朝126年典章制度严格。此书材料丰富,系统完整,仿照《清朝文献通考》26考,又增加了外交、邮传、实业和宪政,总计30考,反映了清后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情况,,是研究清后期典章制度的重要参考资料。
《明会典》原称《大明会典》,明代官修。全书228卷,统载明初至万历年间行政机构职掌、沿革、掌故、仪礼等,内容丰富,对明代典章制度记述详备,多为原始资料,为《明史》诸志所未详,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会典》原名《钦定大清会典》,或称《大清会典》。书中据实录、国史及内廷有关资料,对政权中机构均详其编制、职掌、掌故等。资料按年代排列,网罗广泛,内容丰富,是研究清代行政组织、政治法规和典章制度的重要史料。
今人成果
《元朝史》(上、下),韩儒林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该书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陆出版的最好的蒙古—元朝断代史。该书对西方、包括日本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有较好的关照。外文史料一般直接引用外文版本,文字雅训,释义准确。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德] 傅海波、[英] 崔瑞德编,史卫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该书大致反映了1994年前西方对蒙古—元史的研究状况。书后附有较详细的书目,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著作。
《行省制度研究》,李治安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本书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个案、下属官府三个层面,将元行省的研究推向深入。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分别为行省制度、关于若干行省的考察、行省制下宣慰使司和路府州县的统治。
《明清史》,李洵、薛虹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该书将明清时代历史划分为5个阶段,书中论述注意吸收最新研究成果,重点突出、试论结合、深入浅出。
《明史》(上、下),汤纲、南炳文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本书是一部完整的、气势宏大的明史著作,全面论述了明一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史料基础雄厚,既吸收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又有自己的见解,观点全面,论述全面、深刻。
《明史新编》,傅衣凌主编,杨国桢、陈支平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全书由前言和12章组成,著者力图把傅衣凌对明史的见解系统化,贯穿在动态的历史之中,补充了他为曾深入研究的问题,力图使经济史和社会史相结合,以政治的演变为基本线索,全面阐述了明代社会经济、军事、文化民俗、中外关系等发展状况。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王天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明代政治制度史研究的学术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全书内容包括明代国家各级机构的设置、职能、特点及运转、典章制度、国家机构的实质及作用等。
《南明史》,顾诚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全书论述了从1644年李自成入京到夔东抗清基地倾覆的抗清运动的历史。书中扩大了论述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文字通俗易懂,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较强的可读性。
《明史食货志校注》,李洵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作者将《明史?食货志》的史料进行整理,并为其校字、校史作注,为研究明代经济史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代赋役制度史》,唐文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该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阐述明代赋役制度的学术专著,并总结了明代赋役制度的特点、基本特征和演变轨迹。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学术价值很高。
《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美] 珀金斯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作者运用计量史学的方法,对明代开始的600余年中国的人口、地亩、农产量、粮食消费指数及农产品的商业化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这就突破了王朝界限,从更长的历史阶段考察中国社会内部存在的长期发展进程,拓宽了研究领域。
《中国十大商帮》,张海鹏、张海瀛著,安徽黄山出版社1993年版。全书对我国的商帮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考察、系统论述了明清时代十大商帮的主要活动。该书史料翔实,叙述全面,视野开阔,揭示了商帮之间的联系和活动规律,语言流畅,理论性、史料性、可读性于一身。是国内一部全面研究商帮问题的学术著作。
《徐光启》,王重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书中全面论述了徐光启所取得的科学成就及其从事的政治、社会活动。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徐光启进行了一分为二的评价。
《清代全史》(十卷本),王戎笙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1993年版。该书起自元朝末年女真状况,止于清帝退位。其编撰广泛吸纳了国内有关学术研究成果,是对清朝历史进行比较全面系统叙述的参考书。
《洪业:清朝开国史》,[美] 魏菲德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中译本。 作为研究清朝开国时期历史的一部力作,本书不仅考察了从努尔哈赤起兵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乱的历史,而且从社会学、区域文化的角度对许多问题作了精到的论述。
《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美] 费正清、刘广京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起自清代的道光时代,止于辛亥革命。本书囊括了中国晚清时代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资料非常全面。有助于了解西方史学界考察对中国历史的观点和方法。
《万历十五年》,(美)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版。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论著索引
针对学习和研究中涉及的各种重要的学术问题,列出建国以来发表的有重大理论价值的学术论文和著作,收录有代表性的新成果,为学生学习、科研、写论文提供直接服务。
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047年,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改革。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宋、楚泓水之战。
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
公元前623年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
公元前551年,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大败吴军。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马陵之战。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
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
公元前256年秦灭周。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
公元前213、前212年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66—169年党锢事件。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彝陵(猇亭)之战。
222年吴国建立。
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291—306年八王之乱。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19年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354年桓温北伐。
376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383年淝水之战。
399年孙恩起义。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
479年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3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02年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523年六镇起义。
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548—552年侯景之乱。
550年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557年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
589年隋统一全国。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隋末农民大起义开始。
613年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617年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唐(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626年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627—649年贞观之治。
629年玄奘赴天竺取经。
630年唐灭东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641年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683年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741年开元盛世。
755 —763年安史之乱。
762年诗人李白死。
770年诗人杜甫死。
780年实行两税法。
805年永贞革新。
835年甘露之变。
846年诗人白居易死。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880年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923年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石敬瑭借契丹兵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946年契丹灭后晋。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954年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93年王小波、李顺起义。
1004年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党项族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1043年范仲淹实行新政。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
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
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朝。
1120年方腊起义。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1年宋金绍兴和议。
1206年韩侂胄北伐失败。铁木真统一蒙古,称成吉思汗。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土木堡之变。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1796-1805年白莲教大起义。
|
|
|
|
|
|
|
|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C)版权所有 |
多媒体网络工作室制作维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