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14、15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步入后期阶段。在此期间,西欧的社会经济经历了诸多变化,社会运动的矛盾对抗形式、阶级状况、力量配置与以往有所不同,各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权机构也发生重大变革,整个社会在新机制支配下不断向前运行。
一、社会经济的调整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13世纪前后,以农为本的西欧封建经济在大垦殖运动的推动下,达到了繁荣的顶点。然而在繁荣的表象之下也潜伏着许多危险因素。
【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 潜伏在13世纪经济繁荣之中的危险因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大下层农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化,一是人口过多增长所造成的耕地不足,共同酿就了西欧封建农本经济的危机。
14世纪初,各种自然和社会的灾祸接二连三地降临西欧大地,对西欧社会形成严重冲击,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危机的爆发。其中最为酷烈的是1348-1349年横扫西欧、夺走数百万生命的"黑死病"(腺鼠疫)。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这种可怕的瘟疫还在各地不断流行,
"黑死病"在西欧致死的人数约为2400万人左右。这场旷古未有的灾害导致了西欧社会的1场人口危机。14世纪、15世纪又是1个人祸不断的年代,封建君王、大诸侯曾连续发动战争,也是造成民众饥馑发生的原因之一,又给饥荒之后恢复社会生产增加了重重困难。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所致,西欧粮食需求总量下降,播种面积减少,许多地区田地荒芜,农业生产处于严重的衰退之中;工商业、金融业更是风波迭起。
【悄然而起的调整与变革】 在重重危机和普遍衰落的表象背后,西欧社会经济正经历着一系列悄然自发的调整。同上述危象一样,这些调整与变革也是西欧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在农村,人口逐渐集中到土地肥沃的地区,比较粗放的农业开始向比较集约的农业过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了新的起点,农业发展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即农业同畜牧业的结合。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畜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4、15世纪是西欧农业史上的1个重要转变时期,近代西欧农业模式的许多特征都是在这1时期逐渐形成的。
手工业中,以呢绒纺织业的变化最为引人注目。由商人提供原料、收购产品的家庭手工业作坊在意大利城市、佛兰德尔等地首先发展起来。同时,德国、捷克等地的矿冶业也日益发展。城市的发展也有新特点:一是原来比较落后的地区,如德国,有较多的新城市出现。二是小城镇继续增多,使城乡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
银行业虽然受到意大利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因大规模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刺激而日益发展起来。
【庄园的解体与农奴的解放】 14、15世纪的经济、社会调整和变革,给农村封建经济的经营体制以巨大冲击。从整体而论,封建庄园的衰落和瓦解、农奴地位的改善和解放已成为1种普遍现象。
当时,越来越多的封建领主顺时局之变,离开农村,或出外作战,或入宫廷当差服役,并且在追求享受的欲望支配下定居城市,使封建领主阶级对农村的直接控制减弱。
领主自营地的缩减和消失,必然导致庄园生产组织的松散和瓦解。无论是庄园的衰落瓦解,还是农奴的自由、解放都是由多种因素制约的、长期缓慢的过程。
庄园解体之后,封建主主要依靠货币租的方式来剥削农民。因而农民、地主两大阶级间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加剧,反抗统治阶级的起义和斗争时有发生。
二、人民群众的反抗浪潮
14、15世纪,西欧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广大乡村农民和城市贫民的生活处境急剧恶化。各地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这是中古西欧社会前所未有的现象。
【建立千年王国---意大利多里奇诺起义】
1304-1307年,意大利西北部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多里奇诺农民起义。多里奇诺本人是基督教异端教派使徒兄弟会的成员。该教派自13世纪起,开始流行于意大利各地。其基本主张是,个人的财富是罪恶的根源,财产必须公有化;只有采用暴力,才能扫除一切罪恶,在人间建立起1个至福的"千年王国"。因参加者皆以兄弟姐妹相称,故名之。多里奇诺长年在民众中传布"千年王国"的理想,吸引了许多群众。1303年,多里奇诺开始组织率领民众起义。1307年,多里奇诺被俘,被活活烧死。这场起义拉开了14世纪西欧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消灭所有的贵族---法国"扎克"起义】
14世纪中叶前后,法国社会遭受了两次巨大灾难,一是1348-1349年"黑死病"横扫法国土地;二是1337年英法百年战争爆发。法国军队惨败。法国统治阶级又将巨额战费摊到广大人民头上,各种捐税徭役和向英军交纳赎取国王的巨额赎金、更使法国人民难以承受。在1356年巴黎市民在商会会长艾田·马赛艾田·马赛的领导下举行暴动。1357年,王太子查理被迫重开3级会议,颁布"3月大敕令",规定3级会议有定期开会、监督赋税收支、参加御前会议等权力,并武装市民,禁止封建主之间私战。为了缓和矛盾,查理表面上接受了"大敕令",但并不执行。1358年5月,查理率军包围巴黎,强迫农民为其构筑工事,导致规模浩大的"扎克"起义。这场起义首先爆发于博韦区,很快就发展到巴黎、皮卡尔迪和香槟等省,席卷整个法国北部。起义领袖是农民吉约姆·卡尔,此人富有军事经验,他组织数支农民军,捣毁封建堡垒、处死领主,并喊出了"消灭一切贵族"的战斗口号。1358年6月10日,吉约姆·卡尔遭受酷刑,壮烈牺牲。
【废除农奴制度---英国瓦特·秦勒起义】
14世纪的英国,与西欧大陆各国一样,社会局势动荡不宁、阶级矛盾空前激化。黑死病夺走了几乎英国一半的人口,经济生产一片紊乱,统治阶级又发动"百年战争"。1381年5月,埃塞克斯和肯特郡的农民,首先发难,拒缴人头税,驱逐、处死那些可恶的税吏。斗争烈火很快席卷了英国40个郡中的25个。肯特郡、埃塞克斯郡近10万农民,在起义领袖瓦特·泰勒和约翰·保尔的领导下,分兵两路向伦敦进发。义军在伦敦城内贫民的支持下,迅速占领伦敦全城,在谈判时,瓦特·泰勒被伦敦市长刺杀。英王则再次用虚假的允诺诳骗农民回家。当农民离开伦敦后,英王军队和地方封建主的武装便挥舞屠刀,追踪而至,进行残酷杀戳,大批农民倒在血泊中。瓦特·泰勒起义虽然失败了,但英国的农奴制度也无法再恢复到从前的样子了。进入15世纪后,农奴制度在英国已基本消亡。
三、英、法王权的强化
14世纪,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调整,英、法两国的社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各个阶级内部分化加剧,起伏升沉不定,形成了不同的利益集团;各种社会力量也在重新组合。这些变革虽未超出封建社会的基本框架,但也给封建的社会结构以猛烈冲击。社会统治阶级为了适应社会变化,也在寻找新的统治体制;王权在社会中的作用明显加强,愈发积极谋求统揽全部国家事务。
【封建体制的变革---封君封臣制的解体】 西欧中古鼎盛时期政治制度的主体框架---封君封臣制的实际内容,到14世纪时已多半丧失,只剩下1副躯壳。由于土地继承、分割、转让、买卖等各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活动的出现,封君封臣制愈来愈难以付实施。
封建贵族虽然仍是整个社会上最有权势的阶级,但其维持自身地位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有文化的统治者。
【新兴的政治力量---市民的崛起】 14、15世纪,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的变化,使英法两国市民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地位大为上升。城市兴起之初,市民的利益仅限于本城的狭小范围内,以本城自治或自由地位为最大满足,而对国家政治事务并不热心。但随着市民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市民经济利益范围的扩大,他们开始以较宽广的视野和相当积极的姿态介入整个国家的政治事务,以全面营建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他们大力支持国王,努力促进国家统一的进程,成为英法王权的社会基础之一。
【国家政权的新型式---等级代表会议】 14世纪前后,英法两国的国家机构发生较大变动,中央政权通过改革或重建政府体制的方式不断向地方延伸,传统的国王政府开始向中央集权体制过渡。等级代表会议便是这种过渡的产物和重要步骤。等级代表会议在英国为"国会",在法国则称"3级会议"。它们都是封建君主控制下的王国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和职能与近代的代议机构有本质上的差异。
国会产生之前,英国王室中已有1个由教俗大贵族组成的"大会议",负责向国王提出建议,讨论税收等重大事宜。1272年,爱德华即位,是为爱德华一世。在他统治期间,英国国会制度正式确立。1295年,为解决各项重大事宜,爱德华一世召开国会,出席会议的代表构成与西门召开的会议类似,不但有大贵族参加,而且也有城市和骑士代表参加。英国历史称此次会议为"模范国会"。一般认为这是英国国会的开端。
法国的3级会议是由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市民代表3个等级组成。3级会议是不断强大的法国王权与封建诸侯、特别是罗马教皇展开激烈斗争的产物。
【惨烈而漫长的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年间,英法两国之间发生了1场大战---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爆发的原因有3:
1、 国王位问题。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病亡,身后无嗣,加佩王朝从此结
束,王位转入旁系瓦罗亚家族之手。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腓力四世外孙的身份,要求继承法国王位,遭到法国贵族会议的拒绝。围绕着王位继承问题,英法矛盾逐步激化。
2、 争夺英王在大陆上的领地。英王在大陆上有众多领地,但其大部分逐渐被法王兼并。因此,英王力图夺回失去的领地,而法王则竭力夺取仍残留在英王手中的南方领土,双方矛盾尖锐化。
3、争夺工商业发达的佛兰德尔地区。14世纪以来,英国商业逐渐在佛兰德尔占据优势。1328年,法王出兵镇压佛兰德尔人民运动,扶植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佛兰德尔的城市代表,以承认英王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君主为条件,与英国缔结商约。
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再次重申自己继承法国王位的要求,并向法国宣战,次年发兵进攻法国。双方的军事行动时断时续,大体可分为1337-1360年、1369年-1380年、1453年3个阶段。1429年传奇式的法国女英雄贞德脱颖而出。她设法说服王太子查理坚持抗战,并自告奋勇率领军队解救了陷入重围的奥尔良城。而后又护送太子前往兰斯大教堂加冕称王,是为查理七世。1430年,在康边战斗中,贞德不幸被勃艮第军队所俘,在转交给英国人之后被活活烧死。贞德的英雄事迹表明法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在不断增强。1453年,百年战争结束。
战争结束之后,法王路易十一世经过数十年的惨淡经营,粉碎了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为首的"公益同盟",消除了封建割据,基本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英国在百年战争结束后,立即陷入史称"红白玫瑰战争"(1455-1485年)的内战中。战争规模虽不大,但相互残杀甚烈,一些古老的贵族世家由此消亡。最后都铎家族的亨利取胜,夺得英国王冠,确立了都铎王朝的统治。
四、日益分裂的德国与意大利
中古后期,德国与意大利在经济发展、政治变革等诸方面都有所进展。
【诸侯控制之下的德国皇权】 1254年,霍亨斯陶芬王朝在德国的统治结束,领地也为诸侯瓜分。此后20年间,德国竟选不出皇帝,处于"大空位时代"(1254-1273年)。1273年,鲁道夫当选为德国皇帝,是为鲁道夫一世,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鲁道夫死后,诸侯便不再选他的儿子为皇帝,致使哈布斯堡王系一度中断。这一时期,由诸侯选举皇帝的传统进一步强化,并且形成了7大选侯选举皇帝的制度,7大选侯是,美因斯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科隆大主教、莱茵的宫廷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地侯和捷克国王。1356年,德皇查理四世颁布"黄金诏书"对此制度予以法律上的确认,并认可了诸侯所享有的其他一切特权。此后,德国的历史已逐渐成为各诸侯领地独立发展的历史,神圣罗马帝国成为1个诸侯联邦国。
【德国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同盟】 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城市的兴起较晚。但到13、14世纪,大批工商业繁荣的城市已在德国出现。由于德国城市多半集中在靠近边境的地区,对外贸易成为城市经济活动的主体,所以德国城市没能成为德国国内的经济中心
13-15世纪,德国逐步形成了3大城市同盟:一是南方多瑙河流域的士瓦本同盟;二是西北地区莱茵河流域的莱茵同盟;三是北方波罗的海沿岸的汉萨同盟。
汉萨同盟兴起于13世纪后半期,盟主是律伯克城,汉堡、不来梅和科隆等城为重要盟员。14世纪鼎盛时代,入盟的城市据说多达160余个,其中经常参加同盟活动的约有70多个。其势力范围遍及西欧、东欧和北欧诸国,完全垄断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贸易活动。汉萨同盟不但有自己的旗帜,而且还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大西洋沿岸地区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地带,远离大洋的汉萨同盟渐趋瓦解。
【四分五裂的意大利】 中古时期的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只是1个历史地理名词而已。除了萨伏依公国、皮埃蒙特公国、米兰公国等封建小邦外,还有一些城市趁德国人后撤所造成的权力真空的机会,发展起城市国家,最著名的有热那亚、威尼斯、佛罗伦萨等。
【威尼斯与佛罗伦萨】 位于亚得里亚海北岸的威尼斯,中古初期仅是1个渔村。因其扼守着东西方国际贸易通道,因而逐步发展起来。。繁荣的国际贸易带动了威尼斯本地的手工业发展,最为突出的行业有造船业、丝织业和玻璃制造业,威尼斯铸造的金币"杜卡特"成为国际市场上通用的货币。
威尼斯的政治体制是商人贵族的寡头政治。由480名议员组成的"大议会",具有立法权和行政监督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由"大议会"选举产生的"小议会"(又称元老院)是国家的行政机关,其首领是选举产生的总督,为终身职。14世纪时,威尼斯又建立了"10人委员会",通过各种手段对社会进行全面控制。
佛罗伦萨是古罗马时期就存在的古老城市。11,12世纪时,佛罗伦萨发展起呢绒纺织业和丝织业。13、14世纪之交,金融银行业在佛伦罗伦萨迅速兴起。呢绒纺织与银行是佛罗伦萨的两大支柱性产业。15世纪,美第奇家族掌握了佛罗伦萨政权,最富有的手工工场主、商人、银行家组成的"肥人"阶层把持着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长老议会"。
1378年,佛罗伦萨爆发大规模的"梳毛工起义"。广大城市平民起而响应,"肥人"政权软硬兼施,瓦解、镇压了这次起义。在当时西欧各城普遍发生城市平民反抗城市贵族的斗争中,这次起义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雇佣工人反对工场资本家的武装起义。
五、天庭的倾圮---罗马教廷的衰落
英诺森3世死后,罗马教皇那种君临一切,不可一世的鼎时代也告终结。势力渐强的各国君主和大诸候对国内的政治统治的巩固,使西欧国际政治的发展开始脱离以罗马教廷为轴心的格局。宗教异端思潮的兴起,使罗马教廷势力遭到空前的冲击。罗马教会内部的分歧日益加深。
【"巴比伦悲剧"的重演---阿维农之囚】 1309年,法国君主腓力四世下令把教廷由罗马迁至法国南部的阿维农。从1309-1377年的近70年里,阿维农成为教廷所在地,教皇也成为法国王室所控制的傀儡。教会史中把这1事件称作"阿维农之囚"。腓力四世在击垮教皇之后,便下令把圣殿骑士团团长及主要成员处以火刑,将该团从近东地区掠回的大量金银财富掠为已有。
"阿维农之囚"的发生,充分表明了西欧政坛上教权与王权此消彼长的趋势。从此,教皇权威一蹶不振,罗马教廷日趋衰落。
【异端的挑战---教会危机】 "阿维农之囚"时期的历代教皇荒唐腐败的行径,激起西欧各地教会人士和神学家的强烈不满,他们对驻节阿维农的教皇是否有资格担当教会的最高领袖表示怀疑,甚至予以否定。他们认为,由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组成的宗教会议才拥有西欧教会的最高权力;各国教会有权出席宗教会议,共同商议,决定教会事务。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终于导致了"宗教会议运动"的发生。
【封建制度衰落的先兆---教会大分裂】 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从阿维农迁回罗马,所谓的"阿维农之囚"结束。次年,格里高利病故。在新教皇产生的问题上,罗马教廷内部出现严重分歧。从此开始了罗马教会的"大分裂"时期(1378-1417年)。1414年,在德皇西吉斯孟德的干预下,各国教会联合举行康士坦茨宗教会议,商议解决教会分裂问题。1417年,会议选出教皇马丁五世,迫使其他3位旧教皇退位,西欧教会的分裂局面才告1段落。但正是在此次会议上,确立了宗教会议代表全体基督徒的最高利益、权力高于教皇的原则。教皇及教廷的威望仍未得到全面恢复。后来,由于康士坦茨会议审讯、处死了胡司,引起人民反抗,"宗教会议运动"才失去人民的支持。
六、再征服运动与西班牙的统一
中古时期,以11世纪为界,西班牙半岛历史可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阿拉伯势力的扩张与发展;后期,基督教封建势力开始夺取失地,开始新的历史发展进程。
【欧洲的首富之地---穆斯林西班牙】 中古之初,西班牙半岛被蛮族大迁徙的浪潮所吞没。从8世纪到11世纪,西班牙人处在穆斯林阿拉伯人的统治下。阿拉伯人在经济、文化方面大大促进西班牙的发展。
【基督教国家的反攻---再征服运动】 8世纪,在阿拉伯大规模军事征服逼迫下,1小部分西班牙基督徒退缩到半岛北部边陲的荒凉山区,逐渐形成了阿斯特亚、那瓦尔等独立的小封建政权。这几个基督教国家利用倭马亚王朝分崩离析的有利时机,向穆斯林展开反攻,史称"收复失地运动"(西班牙语为"列康吉斯达",意即"再征服")。广义地说,"再征服运动"始于8世纪,结束于1492年,前后共计700余年。
"再征服运动"就现象而言,是两种不同宗教、不同种族间的战争。但其质仍是西欧封建主夺取土地、扩张势力的封建战争。它的高潮期与欧洲东部十字军东侵的高潮期,在时间上大体相同,绵延数百年之久。13世纪末,穆斯林只剩下半岛南端一隅的格拉那达王国。
【王朝合并与西班牙统一的完成】 伴随着"再征服运动"的不断推进,卡斯提尔的封建制度逐步形成。教俗大封建主广占地产,势力强大;小骑士成为军队主力,气势嚣张;城市取得广泛自治权并结成"厄尔曼达"(即城市同盟),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1469年,卡斯提公主伊萨贝拉和阿拉冈王子费迪南结婚。5年后,伊萨贝拉继卡斯提尔王位。1479年,费迪南也承继阿拉冈王统。于是这两个封建王国,通过王朝联姻,合并成统一的西班牙王国,两王共治。1492年,费迪南国王亲率大军,攻陷穆斯林在西班牙的最后1个据点----格拉那达城,"再征服运动"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