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历史系的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迄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按照时代的顺序,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先后有吴枫、陈伯岩、任爽、张亮采、杨树森、穆鸿利、王德忠等人。吴枫(公元1926年-2001年),1951年毕业于原东北大学历史系后留校任教,自1953年起开始从事隋唐五代史的教学和研究,1955年编写完成了《隋唐五代史》,作为校内历史系本科生、函授生中国古代史教材一直使用到1960年,1958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本书是建国以来较早的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系统研究、论述隋唐五代史的著作之一,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展示了隋唐五代从兴盛走向衰弱的历史画面,其中对隋唐时期社会阶级关系、典章制度及政治局势的嬗变用功尤勤,并从土地占有状况的变化来探讨社会历史发展演变的深层根源。本书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学界和高等院校产生过较大的影响。1984年,经吴枫、陈伯岩共同修订后,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由于吴枫在1958年的反右斗争中被错误划为"右派",研究工作被迫中断达20年之久。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吴枫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唐朝政治史方面,《魏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1982年再版)是通过对唐初著名谏臣魏征的所作所为来考察唐初政治及其特点的著作。《评〈贞观政要〉》(《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第2期)除了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贞观政要》一书的成书年代、版本流传和作者吴兢进行考察外,把书中唐太宗与期臣下论政的内容归纳为十个方面,同时指出《贞观政要》并没有全部反映当时的政治情况,是歌功颂德有余,批判贬斥不足。《封驳制度和唐初政治》(《历史教学》1982年第11期)在对唐朝初年执掌封驳大权的门下省等机构的设官、职权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指出高祖、太宗时期非常重视封驳制度的实行,在朝廷处理好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及唐初政治生活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起了重要的作用。并指出,唐初统治集团从长治久安的政治需要出发,能够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是使封驳制度得以认真实行的重要条件。《中唐时期三省制度的削弱与变化》(《东北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略论晚唐时期三省职权的转移及其原因》(《吉林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前者认为唐玄宗后期因封建社会的深刻变化,导致了三省制度的削弱,表现在三省长官职权旁落,下级官员参与政事,以及三省六部职能的废弛,由于节度使出将入相打破了三省分权的政治平衡,各种经济专使的大量设置,翰林学士代行中书省决策权,以及宦官专擅朝政。都严重削弱了唐初的三省互相制约的集权体制,是造成新的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后者认为唐朝后期三省职权发生转移,随翰林学士承旨掌制诰,取代了中书省的中枢地位,尚书省的政务中心专注于经济搜刮,宦官参与军国政务,剥夺了三省长官统兵职权,把原来三省长官的共同负责,变为政、财、军各自独立对皇帝负责,是在藩镇割据、财政困难的形势下,加强和维护皇权的措施。《开元天宝盛世新探》(《吉林师大社会科学集刊》1979年)认为开元天宝年间呈现的封建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局面,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及其方针政策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包括大力整顿统治机构,提高国家的统治效能,为选拔人才而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以及提倡节俭薄葬,严明法律,惩治贪残,缓和民族关系,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等。
 
 
首页
上一页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C)版权所有 多媒体工作室制作
建议使用IE5.0以上版本 800*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