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论坛”(四十三)

有没有一个“后现代主义”?

Is there a post-modernism ?

 

刘文溪 教授

(根据录音整理)

    

 赵克生教授: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午好!今天给我们作讲座(日知论坛第四十三讲)的是迈阿密大学的刘文溪教授,这是他近期在我们学校作的第二场讲座,题目是“有没有一个后现代主义?”我们知道后现代主义是21世纪最常见的一个话题,但刘教授在这里发出了疑问,我们热烈欢迎刘教授!

 刘文溪教授: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的讲座是从昨天的内容开始继续讲下去,所以我把我们昨天讲过的内容简单地概括一下。昨天的报告,首先对现代化进程进行了抽象的概括,就是理性、真理和进步三个词。第二,现代化进程最大的成就,或者是失败也好,就是工业化,工业化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用马克思的话来说,资本主义的一百年创造的财富比人类过去历史上创造的财富总和还要多;它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且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的心态,也就说人不再受宗教的单一因素的影响了。在这种情况下,人变得非常自信,非常乐观。第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性受到了挑战,欧洲人确实是过于自信了,认为他们自己是最理性的人,他们是可以创造永久的和平的。即便我们之间有问题,那就打一仗,打一仗就没事了,我们就有永久的和平了,这就产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或者欧洲人称之为“伟大的战争”。但是,战争开始以后,不确定的因素出现了,也就是说,最好的战略家估计,这次战争应该是进攻性的,进攻方一定赢,结果进攻方输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应该给我们欧洲带来永久的和平,可实际上不仅没有带来和平,在这次大战以后形成的凡尔赛和约反而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这实际上是对现代性的一次很大的挑战,西方人困惑了。然后回过头来看,我们怎么这么糊涂呢,19世纪就有许多的先知、哲人向我们提出了警告,我们却没有听,我在这里就给大家描述一下。

 首先对现代化,尤其是工业化提出警告的是一个文化运动,我们把它叫做浪漫主义文化运动,如浪漫主义小说,《基督山恩仇记》、《三剑客》、《呼啸山庄》,它们都是写人的情绪和爱恨情仇的。《基督山恩仇记》说的是故事主人公要把过去的仇人一个个全部消灭掉,这是真实的。假如你是理性的人,怎么能把人的这一面否定掉呢?当然,浪漫主义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就是过于把中世纪文化理想化了,浪漫化了。《三剑客》里面的骑士打仗完全是像说笑话一样,打仗的过程中,三剑客请不起三个仆人,结果请了一个仆人,这一个仆人给这个递葡萄酒,给那个递面包,还要一边打仗。好像中世纪就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田园化的世界,这是消极的浪漫主义,因为这是对工业化进行的一种批评,实际上是对那些相信真理、理性的人提出警告,不要忘了人还是有感情的,感情不是假的,是真的。第二,达尔文主义,1859年发表的,它不是一个人突发奇想的结果。达尔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在达尔文看来,人就是动物,人常说自己是理性的人,好像与其它东西完全不一样,但人实际上就是动物。这个警示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没有人听。理性思维的人把达尔文主义过渡解释发展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又和民族主义联系起来,结果就加剧了帝国主义心态的形成。然后,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讲精神分析和潜意识。你说你是有大脑的,是理性的,是有理性思维的,但是有很多行为不是你理性选择和理性结论的延伸,而是潜意识或是下意识主导的。什么是潜意识,弗洛伊德也说不清楚。学心理学的同学去问一下你们的老师,大概绝大多数弗洛伊德的结论已经被质疑了,但弗洛伊德依然是心理学的创始人。今天我们也讲不清楚什么是潜意识和下意识,但是,有没有这些东西呢?没有一个人敢否定。也就是说,我们不仅是动物,有时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我们的行为连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是又一个重要的警示。然后再看,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相对论挑战的对象就是经典物理学。19世纪的人们都相信,我们对科学的了解可以达到把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到数学公式的状态。爱因斯坦说这件事是没有那么简单的,运动的规律在时间和空间变化的情况下与经典物理学的论述是不一样的,这也是对理性的一个挑战。但是在19世纪,在科学家的眼里,对于爱因斯坦的理论还是有很多人采取质疑的态度的。叔本华,他写的第一篇论文在北欧的一个国家获得哲学大奖,他讨论的问题是认识的主体。“I think, and therefore, I am”,“我思故我在”,“我”在认识世界,客观地认识世界。那么,我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没有加入个人的感觉呢?偏见是有的,所以在现代的理性里面,就必须加入一个新的概念,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在发生什么变化。“我”绝对不可能是客观地在观察这个世界,无论如何,我在观察这个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是带有个人的意愿的。叔本华的这个说法后来被尼采发展了,后来又多少和纳粹主义发生联系,从来没有被终止过。我初次接触叔本华的时候,我就很惊讶,我问过一些教哲学的老师,为什么在哲学系和哲学课程中,就这么不把叔本华当回事,我觉得他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哲学教授说,叔本华活着的时候,有比他更有影响力的教授,那就是黑格尔,这就使他的思想没有真正被德国人所认识,这就是为什么像他这样先知先觉的思想实际上是被忽略了。后来几派的哲学家都没有找到根本点,根本点就是我在想的时候,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认识,是由各种各样的主观因素所左右的。如果你做出一个结论,那么从逻辑的角度来讲,每用一个概念都必须首先证明它是准确无误的,然后你才能证明你的结论是准确无误的。我们就用“我思故我在”为例加以说明。昨天我讲了,从现代性的思想特征来讲,一般人认为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为我不可能在想的同时怀疑我的存在,我不可能在想的同时怀疑我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从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我”是怎么定义的,到底是我还是我们呐?到底是我的大脑在思考,还是我的心在思考呢?到底是我的理性在思考还是我的感觉在思考啊?如果这个定义我们不清楚,那么,这句话本身就并不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这样以来,“我思”就变成了一个问题,“我在”、“我是”更有问题了,既然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在里面,怎么可能说我的“思”就一定准确了,我的理性思维就一定表述的是真理了。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Logical Positivism”(逻辑实证主义)。它甚至于对所谓的启蒙运动——现代理性运动的最初前提进行了质疑。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在研究20世纪哲学的时候总是犯糊涂,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在研究20世纪哲学的时候,最主要的课题是对“我”的质疑,对认识主体的质疑。到底是“我”还是“我们”?“我思”是一回事,“我们一起思”又是另一回事。“Linguistic turn”现代语言学的转向,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去理解呢?在启蒙阶段和现代化的阶段中,人们认为语言是表述真理的工具,因为语言的透明度很高。这是一个桌子,那么“桌子”的概念是一个很清晰的情况。这是一张桌子,那它很清楚的就是“一张桌子”,而不是两张。传统的语言学认为语言是真理的载体。所以一般说来,在科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表述的过程中所写下来的东西就被认为是真理。但是现代语言学说提出疑问:语言透明到每一个概念都是真实吗?未必。语言只不过是不同声音的集合,这就是现代语言学的基础了。爸爸就是“爸爸”,而不是“妈妈”,因为“爸爸”的发音与“妈妈”不一样,大家约定俗成用 “爸爸”来称呼自己的父亲,用“妈妈”来称呼自己的母亲,他们的不同只在于他们的发音不同。这就是现代语言学最基础的东西,它对一个语言的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提出了挑战。最著名的是“difference”,意思是“不同”,“diffance”的发音也是“不同”,只要发音相同,那么“difference”和“diffance”实际上在意义上是没有差别的,当然,“diffance”这个词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学老用这个词,是要说明发音决定这个词本身的含义,而并不是这个词本身具有概括真理的能力。这就是对真理的挑战,因为真理就是用文字表达的。你说你写下的是真理,似乎别人说的都是歪理、谬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会问,到底你写下来的是不是真理,凭什么你写下的就是真理呢?语言学只不过就是帮助你写下这些东西,表达你个人对于这些事的看法。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不要过多地做真理的推断。当然,现代语言学的结论有些过分了,这点可以肯定。现代语言学的出现与逻辑实证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很重要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20世纪的哲学也好,20世纪的文化也好,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

Puritanism”(清教)产生一种新的人生观、财富观、工作观,这是马克斯·韦伯最主要的观点。这实际上是说,为什么在新教的群体当中会发生这样的特点,不是一个人在认识,而是在群体互相认识、互相影响的情况下发生了清教的行为准则。福柯认为我们在社会上所经历的许多思想,并不是一个人突发奇想而产生的,而是我们大家作为认识的主体互相交流的结果。结果就是,我们认为对的东西就是对的,我们把和这些意见相左的人视为神经病,他的认识的主体也是“我们”而不是“我”。这个思想来自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写的《一种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不满》。在这篇文章中,弗洛伊德并没有直接地批评西方的文明,但是他指出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一起会做出一些傻事。在学校里的一个乖孩子,和同学上街,喝的半醉,还摔酒瓶子。这个看起来很有趣,其背后的哲学问题很清楚,即我们在共同的思维过程当中所产生的一些文化现象,不是可以用理性简单地来加以解释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当你去整理19世纪的思想史时,就会发现我们所谓的现代化理性的丧失,假设、结论或者是“Individualism”的丧失。这时,启蒙的假设和结论就开始被质疑了。当然,这种情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更严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得西方人经历了一次很大的思想动乱,所以我们看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Post-WWI Settlement”。

 欧洲人打了一仗,与其说一战叫“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如说一战是一场欧洲的内战。同学们要注意,有没有欧洲以外的国家参加一战,尤其是英联邦,有那么多的附属国,他们也参加了一战。但参加一战的是他们自己的国家,中国也有参加一战的,不过是作为劳工。真正打仗的是欧洲人,那些自认为最先进的、最理性的、最能够创造和平的、最具有进取心的人打的这一场战争。你们这一代不了解,我们这一代也不了解,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接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概念。但回过头来,回溯到20世纪初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大概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人实际上在掩饰其文明中一些灾难性的东西。所以,弗洛伊德讲为什么我们人类绑在一起成为一个国家了,我们就干出这样大的坏事,当时他讲出来时没有人批判。就连韦伯也没有批判,他仍然认为德国所代表那种进步的、自由的帝国主义要比俄罗斯的集权主义、专制主义好,所以在战争中,韦伯实际上在一战中是为德国军队服务的。在战争过程中,他逐渐就退出了,然后开始在哲学意义上讨论为什么人集合在一起,比如我们德国人集合在一起就做这样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但他没有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战结束以后,战胜国在对待战败国德国的问题上采取了一些历史上沿用下来的办法,让德国失去土地,让奥匈帝国各民族自决,让奥斯曼帝国毁灭,让战败国做大量的战争赔款,根本就没有考虑到用什么最好的办法来解决战后的矛盾,怎样把欧洲人重新绑到一起去建立起一个新欧洲,当时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一战遗留下来的症状和二战有关。当然,二战不能这样简单地解释,因为确实有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产生。但是,话说回来,这个和西方在19世纪到20世纪之间过于自信是有相当大的关系的。大家看过《西线无战事》这部小说吧?这部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部小说为什么在文学界有那么大的影响?这部小说被拍成一个黑白片后仍然被认为是西方电影史上十大经典影片之一?雷马克在小说中到底想说什么东西?这个故事并不复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在一个高中里,毕业生们都感到非常激动,因为以中世纪的传统为例,只有骑士阶级才能打仗,即便是雇佣兵在某种现代战争中,也是被认为凌驾于普通老百姓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那些高中毕业生觉的只要我们参加这场战争,为了和平而战,那么,我们也可以提高我们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纷纷报名参加军队。他们被送到了一战的西方前线,就是德法战场。送到那里以后,他们发现他们实际上不是在打仗,而是蹲在战壕里面。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是带着美好的理想来的,没有打成仗,蹲在战壕里,开始经受着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与失败。一个小青年,周围没有人说话,一天早上发现一只小鸟飞到他的战壕边上,于是就和小鸟建立了一种比较亲密的关系,他上去想说说话,感觉这是一种安慰,哪知道“呯”的一声这个战士被打死了。对与他同处一个战壕,同样都是高中毕业生的人来说,这是一种很残酷的感觉。战争结束以后,这帮年轻人又回到自己的母校去,听到的消息不是这个人死了,就是那个人受伤了;见到的不是这个人在身体上残疾了,就是在精神上发生问题了。《西线无战事》实际上就是对一战进行一次文学性的批判,所以这部小说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西方人在一战后到底对理性、真理、进步产生了一些什么看法。第一种看法,既然理性造成了这么大的灾难,那么我们就采取无理性的态度,放纵自己。但是欧洲的主体并没有真正地开始批判他们那种所谓理性观所带来的灾难,并没有进行认真地批判,这就是二战还会爆发的原因。但是,有一件事情是可以肯定了,在人类的认识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曙光,就是“Modernist Art”(现代主义的艺术),印象派、野兽派。艺术家说你们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在光的影响下已经发生变化了,就是说我们不能认定我们主观意识的正确性,也不能过分相信我们的主观判断,因为在不同情况下,它会产生各种各样不同变化,所以各种各样现代主义的艺术开始出现了。从我个人的认识来说,所谓的现代的艺术、经典的艺术、古典的艺术和我们当代的艺术之间有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就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现代主义的艺术对所谓经典的艺术的定义开始进行颠覆了,但还没有到我们现在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地步。那么,这个“Modernist”现代主义就开始被应用到各种各样的学科里去,他是现代主义的科学家、现代主义的文学家、现代主义的哲学家、现代主义的社会学家等等。实际上,现代主义就是开始对理性的现代思想的批判,不是非常深刻的批判,但却开始批判了。西方人确实有一点绝望了,所以在一战结束以后就出现了两本主要的著作,一本是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Decline of the west”,一本是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他们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开始思考西方文明的衰落。这就是一战以后所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人领导的盟国也在相当程度上领导世界打败了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这不得不令美国人有一些快乐。尽管美国在中国的内战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但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他带领欧洲打败了法西斯主义。这就是为什么在二战以后已经相当失望和失落的欧洲人又看到了一种希望,又从正面来认识自己了。当然,到今天为止,他们有时候正面地认识自己实际上并没有走出19世纪那个文化的框子,帝国主义的老框子。那些战士,尤其是美国的战士离开了战场,回到了纽约。有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描述的就是这种场景,在纽约的大街上,一个回家的战士受到欢迎,一个一般的护士跑上前去和他接吻。这张照片是二战结束以后的一个经典的艺术表述。在几年前,有人还把照片中两个人都找到了,两人的照片还在美国都公布了,实际上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这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了美国人在二战结束以后的心态。这个心态就是美国其实并不想打仗,要和平。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经常问这些学生,你们的爷爷奶奶当时是什么样的态度?他们都同意我的看法,二战以后,美国那些战士都不想打仗了,他们想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的房子。美国到处都有20世纪50年代留下来的房子,最简单的标志就是它有一个车库,一家人能用上一辆车,那就是非常好的生活。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去美国的时候,我的那些教授们过得也不过就是这样的生活,一个房子加一个车库。现在,有的人家有两个车库,有的有三个车库,有的在两三个车库之外还有一个大的停车场。晚上6点开着车往外走,你看看街道上不止有一辆车,有的甚至有56辆车停在一家的门口,一人一辆。但这不是现代文化,现代文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这样的小房子,两口子住着,有电冰箱、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电烤箱、自动的炊具等,人们就感到幸福了。二战以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在50年代就达到了小康生活。至于他们为什么要参加越战,这就是我们讲的文化现象中的一个,以后我们碰到再讲。我为什么要指出这一点呢,因为我们讲后现代现象的时候,美国中产阶级在二战以后就是这样的状况,用中国的话说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

 从6070年代以后出现了一些很有趣的变化。第一个变化,就是以制造业为标志的大工业时代,逐渐向三个经济景象转移:“C”意味着消费,制造业向消费业的转移;“H”意味着“High tech”,我们看到计算机、信息时代,制造业向高科技转移;“F”意味着“Finance”,工业向金融业转移。有一个现象出现了,我们认为现代化就是大工业化,而以制造业为标志的大工业时代主要是在六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它很快地就向消费主义、高科技、金融业转移了。最初观察到这个现象的人是最近过世的一个社会学家,叫丹尼尔·贝尔。他在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发表著作,就预见到西方要向这样一个时代发展,他是很有先见的。你若问我,在美国哪一位思想家最能代表后现代主义思想,我认为就是丹尼尔·贝尔“Bell”。第二个变化,到了六七十年代,尤其是八十年代以后,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转化,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最富有的人已经开始向农村转移了。在农村买一块土地,建一个小别墅,在那里过着舒服的生活。很显然,这与现代化的农村进城市相反,现在是城市往乡村走。中国也有这样的状况吧。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开始受到挑战,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的观念受到挑战。我刚到美国的时候,新出一部电影,叫《蓝色的天鹅绒》。一个非常标准的美国小城镇,早上太阳刚刚升起,各家的老头老太太就忙忙碌碌地看家守院子,有的在剪花,有的在浇水,有的在割草地上的草。接着,在这个城镇上的主街道上来了一个消防车,上面坐着消防员与各家各户的老头老太太打招呼,这是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的一种温暖的文化生活方式。然后镜头转到另一家,这家有一个小花园,从后门走出去,有一个不大的荒野,他突然发现一只耳朵,耳朵上有蚂蚁在爬,这个影片就是要告诉我们这是怎么来的。在这个非常宁静的中产阶级小城镇上,开始有妓女、毒品、变性人、黑社会,然后就开始有黑社会和普通人的一个较量。这个影片就是在告诉我们文化现象的发生与改变,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正在受到挑战。如果真有一个所谓的后现代风格的电影,那这个片子就算是了。中产阶级的哪些价值观在受到挑战?你们的很多行为实际上就是在挑战中产阶级的价值观,你只要能够发现你和你父母有什么不同,这就清楚了。在美国,从六七十年代开始,到八九十年代,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最厉害的是,很多我们看起来明明错误的事情变得司空见惯。比如说毒品,我最怕给别人带什么粉末,如果是毒品那就完蛋了,因为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也分不清什么是毒品,什么是粉末。我最多就是看到过去宿舍边上的小青年抽大麻,问我要不要试一试,我没敢试,这是司空见惯的。再比如同居,不管你的父母同不同意,现在美国大学生、高中生同居,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有的学校为了减少麻烦,就为同居的学生建立了特殊的宿舍,省的出去惹事。我们有多少同学有信用卡?在座的同学不敢举手?在美国,没有什么不敢举手的,他们有多少钱花,他们父母是不知道的。我说这是你们私人的事情,我不应该打听的,除非你主动地告诉我,你不想说就不要告诉我。很多人说这个月透支了,我们都欠很多钱。还得清吗?还不清。还不清怎么办?继续借,继续花。这就是美国人的生活。现在变成了欠债的人是光明的,把钱借给别人的人是肮脏的,美国人有多少人过着欠债的日子。他还不出,还不出房贷的钱,跑到银行把钥匙一扔,房子也不要了。银行拿着空房子傻眼了,只好低价拍卖,最后银行损失。小青年信用卡用完了,欠的债太多了,跑到法庭里去宣布破产,宣布破产意味着你的债主们不能再向你要债了。不过你的信用也完了,大概在今后你要想再借钱就很难了,大概在今后的十年、十五年内你不可能得到信用。你说我已经花够了,今后就赚几分花几分吧,没有人会借债给你。这就是价值观的变化,说小了,这就是借债人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说大了,就是我和美国一直在说的事情。现在是美国人欠中国人的钱,而且已经欠了这么多年,他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为什么你们中国要借钱给我,把我的经济给搞坏了,而且他们反过来指责中国市场经济和人民币的问题。你看,借钱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质问借钱给他的人,从个人一直到国家的关系都是这样。旧的观念完全被改变了,有的时候我们没感觉到。美国在全世界批评中国,你们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贸易顺差,你们做生意把我们的工作都抢了,我们的经济怎么样怎么样……我说,到底是谁欠谁的钱,是你们欠中国人的钱,你们应该感觉到你们有这个责任把钱还给中国人。“欠债还钱”是中国的老话,现在的美国是欠债光明,只要你有本事借到钱,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借到钱,借了钱干什么,你只要有本事借到钱,你就应该被竖起大拇指来称赞。这不是价值观在发生变化吗?

 然后是,“From democracy to populism”(从民主到民粹主义)。我们在讲现代性的时候说,实际上西方的政治体系从君主制逐渐向代议制过渡,但是二战以后,西欧国家和美洲国家都实现了民主制,一人一票,而且美国天天在鼓吹民主制的好处。他们不太愿意去讨论民主制的弊病和所谓民粹主义的危害,但是最近美国的杂志上开始在讨论了,为什么?因为加州出现问题了,加州政府的财政欠债已经超过了可还的程度了,然后再分析为什么加州的经济搞得这么糟?开始有人指出:加州的民主不是美国建国之父们所想象的那种间接的民主,而是太直接的民主,民主已经开始向民粹主义转化了。这种政治——加州政府的民粹主义有三个表现:第一个表现叫popular proposition type”。也就是说人民群众想立法,法令起草以后,得到了相当数量的签名,这个法令就要在加州议会进行讨论,讨论如果通过,这个法就成为加州的法。而不是通过代议制的代表门经过精心思考制定一项法,然后代议制的代表们进行表决。当然并不是说群众所立的法,即动议权一定就比选举权的人民代表差。两者各有千秋,但是有一点很清楚:如果我有一个动议,得到一定数量的签名,就可以成为一个法律议案,或者叫“proposition”,拿到议会就必须讨论,讨论通过就是立法。第二个表现就是罢免权,叫做“recall”。人民代表是有资格评价、罢免政府官员的。在民主制社会中,甚至可以弹劾总统。但是民议代表在加州是可以被选上的,也可以被罢免掉。如果你在这个选区有足够的人来罢免你,那么民选代表都会失去民主议会中的席位。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除了这两个以外,加州还有一个叫做公民表决,很多的法律都是通过referendum(公民表决)的方法来进行处理的,当然这就很清楚了,加州的法律也许有一点太民主了。大家都为民主制度说好,加州这种太民主的政治决策过程是不是一个好的决策过程呢?民众在进行立法会议的时候,在进行公民表决的时候,在进行罢免官员的时候都是很理性的吗?如果大家的情绪被鼓动起来做这件事情,可能不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后果呢?这种后果如果不必要到灾难性的程度,会不会对整个的民主政治产生问题呢?

 中国正在慢慢地改变,慢慢地变化。但是同时中国的老百姓情绪也不小,尤其是年青一代老百姓的情绪最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你们三代中哪一代的情绪最大,当然是你们了。今天要求这个,明天要求那个,今天对这个不满,明天对那个不满)当然都是出于好意,都是出于改革中国和推进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些积极想法,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自己在做这些诉求的时候有没有情绪和偏见的因素呢?我们大家集中在一起在做民主动议的时候,完全不是全部地方都重合。这一点很清楚,在西方的政治中,民主就开始向民粹逐渐转变。另外一点,民众的社会态度变得非常复杂,复杂表现到两极化的程度。我说我们要废止死刑,另一个就说不能废止死刑,这就是两极化。这两极化的政治可以在立法院中讨论,讨论最后既没有结果也没有两个法,那下次开会继续讨论。那么我问你,在这样一个国家里,像这样一种问题就必须要今天解决吗?妇女应不应该有流产的自主权,我说不清楚。从神学的角度说,可以说,但是我没有被说服,从人性的角度说,我也没有被说服,但是它变成美国政治很大一部分课题。在选举民意代表的时候,往往是候选人支持妇女有流产权,或者没有流产权,就可以决定他是否会被选上。这是好是坏呢,我说不清。同一道理,比如持枪。美国历史上人人都应该持枪,这是有宪法保证的,所以每一家每一户都有枪。美国将近有3亿人,在老百姓中流传的枪超过10亿。很多的家庭都有枪,我的家里没有枪。但是我家对面的教授家里有好几把枪。这个政治问题是很复杂的,但是它现在面临一个很“popular”的政治问题。支持妓女合法化,卖淫合法化,或反对卖淫合法化,到底是谁对谁错,很难做出判断。要把一部分毒品合法化,就像当年把酒合法化,从销售当中获得收入,把烟合法化,不要专卖嘛,那么国家增加了从烟厂销售中的收入。把大麻合法化,国家就可以多增加收入,同时大麻商就无法获得暴利了。你看,这类议题就变成了大量的人们在讨论炒作甚至于关心的问题,而更主要的问题却基本上不关心。甚而我们说美国在伊拉克有战事,美国老百姓也知道,但就是在电视上看一眼就过去了,他不会特意去关心。除非明天有一个消息说在伊拉克有多少人在等死,哦,还有这么一回事啊。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就开始商议,也不知道说什么问题。

 然后我们再看这个情况,“cultures :collage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如果说现代艺术是对现代性的挑战,是对理性的挑战的话,那么后现代的艺术就意味着什么都行。但是有一个词,这个词就是“crags”,意思是“拼凑、拼盘”。我现在教的美国大学生最头疼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们对大学的基本技能缺乏了解。通常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布置作业,他在这个报纸上切上一块,在另一个报纸上剪上一块,又在英特网上找一块,把这些凑在一起,然后再画上自己的颜色,交给老师。老师说这个很好 it’s beautiful”。美国没有我们中国所说的基础教育,所以现在进大学的学生令我头疼的是,他们连一个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方式都不知道。然后他们东拼西凑,把这些话填在自己的论文当中,然后交给老师就希望老师给他一个好成绩。老师看了之后就知道这是抄袭,而他自己不认为这样,因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说这就是好东西。后现代意识的一种很重要表现,就是这种被叫做拼盘拼凑式的学习。然后是商业化的过程,文学作品、艺术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人们要我评论赵本山的喜剧,我没法评论。人们要我评论张国立的电影、电视连续剧,我没法评论。我也不知道应该说他好还是坏,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问题是一个超越价值判断的问题。就是这个东西,在市场上能卖,老百姓愿意看,就是好东西吗?你说它好,我看不怎么样,你说它不好,我也不愿意多作评论。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这就是后现代的文化倾向。

 最后一个:“Youth culture leads the way?”自古到今,社会的道德准则,价值标准,行为规范,都是从上层往下走,你们同意不同意?我举个例子,裹小脚。是不是一个农村的大婶有一天心血来潮把自己的脚给裹成那样?不是这么回事,开始是士大夫阶级的苏轼看到一个女子穿着长裙站在莲花台上跳舞,就写了一首裹脚的词叫《咏足》。苏轼这样一个文人雅士喝的半醉,觉得裹脚好看。于是当时士大夫阶级慢慢就开始喜欢裹脚了,他们喜欢的女人就会裹脚,这些人开始裹脚了,那羡慕这些人的人也就开始裹脚了。这样裹来裹去,最终,最基层的、最穷的老百姓变成最积极裹脚的人。文化都是从上往下走的,今天的文化是从下往上走的。每隔三、五个月,许多老师就感觉到自己已经落伍了,因为你们在说的话,你们在用的东西,你们关心的东西我自己也都不知道。是你们对facebook”、博客这类文化事物最初的阶段过程做出了贡献,你爸妈还感觉到好奇,什么是“facebook”,你祖父母更是不知道此为何物了。别人家都有汽车,那么我就玩高科技电子产品“iphone”。你有没有想到自己在现代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在你们理解自己将要扮演比你们父辈、祖父辈更重要的文化传承角色的时候,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到底该怎么来认识文化呢?你们想的不过是“好玩”罢了。“好玩”就是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点。“Youth culture leads the way”就是好玩文化正在逐渐地形成,它有一个领导潮流的趋势。“Post modern as an adjective”,作为一个形容词,这种现象是非常非常复杂的。有些词是可以做出比较明确的表述的,有些我们表述不清。比如说后现代文化有些什么表述,我也说不清。比如说为什么是青年们而不是中产阶级上层或者贵族把文化往下传,这个我也讲不清楚。在高科技时代,就是后现代这个时代,这种文化正在发生变化当中,有种种表象。我可不可以再找三个词来准确概括后现代性?我不能,我只能说后现代文化有各种表象,而后现代文化对各种表象阐述时候最好用形容词而不是用名词。最好不是定义,而是让他们表现,我们在一边静静地观看,这就是后现代现象。现代性已经可以被定义了,但是我却没法对后现代性定义。

 “Where are we?”我们中国是处在现代阶段还是后现代阶段?中国实际上是在现代化进程和后现代文化现象交替的时代,所以情况就特别的复杂。我想特别地提醒年轻人,在为自己行为做出选择的时候要弄明白自己在选择什么样的东西,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意味着什么,你不弄清楚不行。我们为什么喜欢使用后现代?你想想当今世界是什么样的,你是什么情况下出生的。我们是中国共产党解放了新中国以后生的,我们的父母都是解放前生的,这个人是70后,那个人是80后,还有一个90后,心急到十年就可以画出一个代沟。70后、80后、90后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

 学生:我看到网上的帖子,说70后有遗产,80后有贷款,90后有老爸;70后进屋脱鞋,80后进屋不脱鞋,90后上床不脱鞋。

 刘:这种现象就是后现代文化的一种焦躁现象。好像等不及了,我一定要把自己先表现出来,这个好不好?如果我们年轻人都是以这样的态度生活的话,我觉得是有巨大冒险的,对此我不敢批评。但是我剖析其毛病,“后现代”这个词好像非常吸引人,表现为我们对文化的焦躁心态。这种文化还在变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就想弄清楚这个还在变化中的东西是什么东西,弄不清,只能得到在我们前面提到东西当中得到某种迹象。后现代有没有道德的意义,后现代是好还是坏?我们不要做简单的道德批判。后现代都是好东西,没有这样绝对,精华和垃圾是并存的,就像现代在受到震撼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现代的时候,我们对于理性、正义、进步采取质疑的态度,那么后现代现象更要有这样质疑、批判的态度,因为没有一个简单的道德判断问题在里面。

 所以,我最后建议,我们若真的要用这个词的时候,要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东西,凭什么说,我看到了这个东西,我写了这个东西,我赞美这个东西,我批评这个东西,有后现代的存在。不能说电视上这个东西很后现代,那个很后现代,你问他什么是后现代,他也不知道,就是在乱用这个词。在中国现阶段,在这个文化现象当中应该发现有一些很特殊的情况。但是,我们不得不做道德判断,也就是说在后现代,有一些情况,比如说关注妇女的权利,关注少数民族的权利,关注其他一些被社会忽略而且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的权利是非常后现代的政治表现。为什么呢?“Popular democracy”。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对于保护能源、对于保护环境、对于环境变化的关注,关注过去人们不再重视或者未被重视的生活现象引起人们的重视,这也是一种后现代的表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们这一代人在这方面有这样的意识,有这样的良心,有这样的行为都应该是值得称道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后现代也出现了所谓的“道德的相对主义”。我不敢多说话,因为我不能够教育你应该怎么样去生活,什么是你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你的行为准则。我只能说,在文明社会当中,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还是要的,不要不行,但是现在的生活种盛行一种道德的相对主义。全面化、商业化,这是后现代一种重要的文化,我觉得这不好,什么都可以卖。在政治中新出现的原教旨主义也是后现代的一种现象。后现代文化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文化现象,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举例,这告诉我们对于后现代现象不能做简单的价值判断。

 现代性已经比较清晰了,后现代对现代的挑战也多少知道一些了。回过头来想想,我们仍然是理性的人么?我们是不是仍然需要关注正义,相信正义,而不是完全地陷入相对主义。“Do we still have faith in progress or choose to live a life of decadent style?”我们是不是应该对进步仍然有点信心,或者既然社会是不会进步的,那我们该自甘堕落么?“Where are our responsibilities as the citizens of the 21st century?” 我们这一代人有没有责任啊?既然我们开始认识到未来,所谓的道德标准也好,行为准则也好,都是由我们来决定的。我站在这里绝不是扮演传教士的角色,因为你们不买账。我跟你们商量商量,你们会说我不诚恳。21世纪一定比20世纪还要复杂,你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都是前人没有面临过的。后现代的生活方式,把所有的生活都归结为两个字“好玩”,这能行么?你们想,我没有答案,我也没有资格教育你们。但是我仍然要说,要分清什么是理性的,什么是理性批判的,什么是非理性的。我们仍然要多少对真理有一定的信心,但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证明自己的真理,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的时代,每个人在这个舞台上都是在告诉你“我说的是真的,我给你的就是真理”。你参加这课程的时候,你也开始有自己的看法。你对这个问题有看法了,有观点了,很好。回过头来,老师的观点和你的信念会有许多不同,静下心来,重新证明自己所认为的真理,然后来充实自己的想法。所以受教育尤其受高等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通过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理念,同时把不同的思想进行比较和考量,来建立自己观点的过程。最后,仍然要相信进步,在相信进步的同时一定要意识到我们是人,人是要犯错误的。犯错是“fallacybut be aware of human fallacy”。

 最后强调,第一,我们的生活态度中要有批判精神。我们不能完全放弃理性,在理性和非理性、无理性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我希望大家仍然选择理性;第二,我们不能完全放弃我们对真理的信心,但是不能随便接受别人告诉给你的真理,而要不断充实自己所了解的东西,批判自己了解的东西,最后证明自己了解的东西、掌握的东西或信仰的东西是真理,那应该是我们的生活。同时,还是应该对进步有信心,只有生活在倒退的、没落的文化里,人们才容易堕落。但是我们责任很大,因为我们是引导文化的新一代,我希望我今天讲的对大家多少能有所帮助。好,今天的演讲就到这里。

 赵克生:我代表同学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