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东北亚诸国的近代化过程及其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7年9月19日—20日,“东北亚诸国的近代化过程及其背景”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本次会议由日本岛根县立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东亚研究院)共同主办。
        开幕式由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刘晓东教授主持,副校长韩东育教授、岛根县立大学井上厚史教授分别致辞。韩东育教授对参加本次盛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本次研讨会以“东北亚诸国的近代化过程及其背景”为主题,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师范大学在推进东亚研究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东亚地区是互相连带、彼此不可分割的存在,只有对相关国家做一体观瞻,才能呈现事件的立体性。基于这一理念,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从中国看日韩”  、“从朝鲜看中日”、“从日本看中韩”等学术尝试,并在此基础上与岛根县立大学产生了共同话题,形成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又得到了刘建辉教授和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的相关协助,研究前景广阔,研究深度可期。希望各方今后继续努力,加强联系,通过深入、绵密的学术研究,衔续历史情缘,直面现实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以“东亚内争”的视角和站位,打破彼此隔膜和当下关系僵局。井上厚史教授在致辞中指出,韩东育教授及其学术团队不仅是岛根县立大学东北亚地域研究中心的诤友和挚友,也是本次国际研讨会的发起者之一。他希望,当今的东亚学者应立足于新时代的视点,深化交流,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共度时艰,为东北亚地区的学术研究事业,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来自日本东京大学、东北大学、琉球大学、北海道大学、山形大学、立命馆大学、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人间文化研究机构NIHU、日本国立阿依努民族博物馆,韩国首尔大学,蒙古国科学院以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内蒙古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着“认识:亚洲的他者认识”、“统治理念”、“交流:‘人和物’”三大议题展开讨论。日本学者黑住真、泽井启一、佐佐木史郎、真壁仁、森永贵子、中村笃志、石田彻、波平恒男,蒙古国学者楚伦,中国学者苏德毕力格、韩东育、庄声、唐艳凤等专家,分别发表了主题演讲。
        在第一部分的讨论中,黑住真教授的发表颇具特色。他认为,在东亚,自古就有“灵”一词,《尚书》认为“灵”与万物特别是人的存在方式相关;而准确地给“灵”定位时,又产生了“灵性”的概念。在日本,该运动大体发生在中世以后。到了近世(江户期),灵(性)的位置与抄本、木板印刷相结合而扩大。其中,主要有两种思潮相互关联并展开。一是以古代东亚为背景,在连续性的天地与万物中定位“灵”。一则与祖灵、产灵相结合,并试图通过与神的连结直接与之产生关系。大体上说,前者从汉学,而后者从和学、国学传播开来,两者之间有所关联。黑住教授以本居宣长、水户学、平田笃胤和横井小楠等人以及天皇的誓文和日本帝国宪法为材料,对这两种思潮进行了考察。楚伦教授探究了俄国侵略清朝所引发的蒙古问题,他认为,通过尼布楚条约,沙俄解决了三个问题:其一,确保了色楞格地区的和平;其二,确定了黑龙江流域清朝和沙俄的国界线;其三,沙俄得到与清朝争夺了50年之久的银矿,增强了沙俄的势力。唐艳凤认为,前近代俄国人中国观的定位、形成、变迁以及正误褒贬曾受到过国家短期经贸目标和长远政治意图的影响,这种影响伴随中俄关系发展始终,并为未来中俄关系走向埋下多重伏笔。泽井启一教授认为,十八世纪在东亚所展开的对日本儒教的积极评价确实存在,但这种积极评价是基于对日本儒学的误解,不能由此主张十八世纪的东亚存在某种共通的意识。
        在第二部分的讨论中,佐佐木史郎分析了清朝的边民政策,认为清朝在黑龙江下游和库页岛地区实行了有效的税收,设置了选官制度,行使了警察权和司法权,惟此,不能用欧洲国家提出的“无主地先占论”来处理该地区的归属问题。苏德毕力格教授通过新疆建省过程中的左宗棠对蒙古情势判断、张之洞的“筹蒙改制”以及清末历任山西巡抚的“开垦蒙地”吁请等分析,对清朝在19世纪后期所遇到的冲击和清朝仍旧坚持对蒙古“因俗施治”的情势进行了讨论。韩东育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线索,  勾勒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  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  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  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庄声副教授以东北南海珲春河流域为中心,通过满文档案与各语种舆图研究,描绘了该地区的地貌特征,梳理了清朝在该地区的赈灾政策。真壁仁教授通过日本从19世纪前半的史书编纂到幕末为止对清朝经世论的有选择的吸收,探讨了德川日本对明清交替的历史评价如何伴随对清朝学术理解的深化而变化的认识过程。
        在第三部分的讨论中,森永贵子教授考察了1860年以后清朝与俄罗斯的茶叶贸易,认为,《天津条约》签订后汉口成为俄国茶叶贸易的据点,此后,俄罗斯商人在海陆两路都扩大了茶叶贸易。然而,俄国革命后,俄国商人的活动停止,苏联政府转向进口印度茶,中国茶叶的进口从此断绝。中村笃志副教授考察了清朝统治下,在旗外从事傜役的蒙古人总数和人口比例,并以一位下层官员为例分析了蒙古人因公务而移动的具体情况,考察了驿站在人的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波平恒男教授从“道德的观点”阅读霍尔所著《朝鲜、琉球航海记》,描绘了琉球人与西洋人初次相遇的情形。他认为,霍尔等人来到琉球时,远东正处在由“大航海时代”向“帝国主义时代”的过渡期,而这部著作,则充满了对当时冲绳社会的锐利观察。石田彻副教授以对马宗家文书为主要史料,分析了对马对异国船来航的应对措施,认为对马在思考异国船来航时,首先想到的是“蒙古”;渔民在海上遭遇异国船的时候,会靠打手势提供水和食物,对马渔民在思考“地域”时总是处于被动立场,“东北亚”这一地域尚未被构想。
        此外,部分与会学者还就“前近代东北亚胎动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等问题展开了综合讨论,人间文化研究机构理事小长谷有纪以及黒住真、井上厚史、黄克武、张寅性、刘建辉、韩东育、刘晓东、李晓东、刁书仁、娜荷芽等专家学者,就相关议题发表了重要见解,并在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会后,部分学者赴哈尔滨,就“东北边疆历史文化”等相关问题,与哈尔滨师范大学的专家进行了学术座谈。

相关新闻:

我校主办第十一届历史学前沿论坛 (2017-09-28)
我校主办“礼学与传统中国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 (2017-09-28)
吉林大学陈恩林教授来我院作学术交流 (2017-07-03)
南开大学陈志强教授来我院进行学术交流 (2017-07-03)
伦敦大学帕帕雅尼博士到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7-06-02)

  [[关闭窗口]]
 
发布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 2017-9-28 15:28:16 阅读次数: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