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4-25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本次会议由我校历史文化学院、东亚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社会科学处承办。
会议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教授、于沛教授,北京大学王小甫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张越教授,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彭刚教授、仲伟民教授,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李剑鸣教授、姜鹏副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宋志勇教授、江沛教授、刘岳兵教授、孙卫国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赵毅教授,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中山大学魏志江教授、孙宏云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陈恒教授,浙江大学王勇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王宝平教授,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尤学工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吉林大学程妮娜教授、宋玉彬教授,辽宁省博物馆王绵厚教授,延边大学金成镐教授,福建闽江学院宋馥香教授等专家学者,先后作专题演讲,为我校师生奉献了一场高层次的学术论坛。我校历史文化学院的刘晓东教授、王彦辉教授、梁茂信教授、王晋新教授、周颂伦教授、刁书仁教授分别担任分组发言的主持人。
历史学高端论坛共分为中国史、世界史、东亚史三个专题。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围绕着理论、实证和历史学科前沿、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与现场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
在中国史专题研讨中,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从史论、论史、论论史三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史家关于论的关注与应用,呼吁建立中国学说的话语体系。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则论述了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叙述了饶家驹神父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难民救助行动与国际人道主义精神。认为在世界纷争不断、难民流离失所的当下,饶家驹的“上海模式”救助理念仍具有重要价值。北京大学王小甫教授列举了中亚国家历史上吸纳中国“馆”、“币制”、“国家观念”诸概念,认为对丝绸之路的历史研究,应注重中国文化特别是政治文明的对外输出。辽宁省博物馆王绵厚教授从考古学的角度论述了东北的古地理、古民族和古文化,认为高句丽起源于辽东两江两河流域,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政权。南开大学江沛教授则从交通史的角度,探讨了重新审视中国的近代性的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姜鹏教授论述了古文运动与唐宋转型期史学的关系,认为古文运动、史学撰述和新春秋学之间密不可分,不可割裂观之。中山大学孙宏云教授则以那特硁、小野塚喜平次、高田早苗的政治学学说为核心,认为清末维新特别是筹备立宪深受明治日本的法政理论影响。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提出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开端的重要意义。南京大学张伯伟教授论述了陈寅恪“以文证史”研究法,受到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张越教授则评述了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史料派”与“史观派”。清华大学彭刚教授从当代欧美史学发展的角度,指出史学的多元化和碎片化虽然使共同研究话题锐减,但整体观察人类历史的历史综合愿望却越来越强烈。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系统梳理了朝鲜对清观的演变过程及原因,认为现实政治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探讨文明的多样、冲突与包容是世界史专题探讨的主要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武寅教授认为天皇与天皇制的核心是权力与权威的问题,指出象征天皇制在日本战后改革中所起到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于沛教授,从历史研究的现实意义与构建合理历史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了我们今天应该怎样研究历史。复旦大学李剑鸣教授考察了历史学中的权力?权威与统治学说,分析了权力与权威、权力与自由、自由与民主间的关系。同时指出,在统治学说外,还应注意非统治学说和反政府理论的并存。陕西师范大学白建才教授则以亨利?迈耶斯为例,探讨了美国民间力量对冷战的观察和所采取的行动。中山大学魏志江教授认为十-十四世纪形成的东亚海洋区域交涉网络,对东、西方海洋交涉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南开大学刘岳兵教授从学术史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推进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并认为西晋一郎的个案分析有助于理解上述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论述了二战的起源问题,认为二战爆发的根源是法西斯主义,导致法西斯产生的根源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四川大学原祖杰教授则历史性地考察了现代社会中的文明养成。上海师范大学陈恒教授介绍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人文史,认为在吸收这种新型学科优长的同时,也要警惕其带来的陷阱。延边大学金成镐教授则系统性地梳理了朝鲜近代“中国观”的嬗变过程,认为朝鲜的反日独立运动与中国密不可分。华中师范大学尤学工副教授认为,要重新认识现代史学中以科学为第一标准、以求真为第一要义的解读,不能忽视在历史研究中价值判断的意义和地位。
在东亚史专题中,辽宁师范大学赵毅教授,从明代东宫的选拔、安保警卫、太子讲读制度、东宫治国理政的实践制度、日常起居生活制度诸方面论述了明代的皇子教育,并反思这种制度的利弊。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从全球史视角对“红色1930年代”进行了新的诠释,其对于在国际共产主义跨国活动中下层成员、不隶属于党组织的广义共产主义者等非组织连带关系的探讨,弥补了该问题仅关注上层政治结构运作视角的缺憾。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则对一战后日本“转向”的过程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从闭关锁国、交易商品、税收制度、商人政策等方面论述了其对清朝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思考。南开大学宋志勇教授从临场感和学理上分析了东京大审判,指出今后深入开展此项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吉林大学程妮娜教授从单一民族还是多民族、同质性国家还是异质性国家等思考出发,探讨了传统国家时代中国王朝的疆域构成形式,认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仍是看待疆域问题的基本观点。浙江大学王勇教授从东亚的“书籍之路”、笔谈研究等东亚文化交流中的独特模式出发,论述了关于建构“东亚学”的思考。浙江工商大学王宝平教授以《大河内文书》为例,探讨了日本藏清季中日笔谈的状况及笔谈对“发掘”历史的重要性。吉林大学宋玉彬教授介绍了韩国学界在俄罗斯境内的渤海国考古状况。福建闽江学院宋馥香教授则论述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生成的两种类型。
本次历史学高端论坛,是一场跨学科、跨领域和跨时代的高层次学术论坛,学者们讨论热烈、攻防有致,在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作为东北师范大学70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本次全国规模的“历史学高端论坛”,将为东师华诞留下浓重的一笔。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