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史上的‘落差—稳定’结构与区域走向分析”举行开题报告会

        2016年8月22日,由韩东育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史上的‘落差—稳定’结构与区域走向分析”开题报告会在我校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副院长武寅教授,教育部历史学部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前召集人、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徐蓝教授,辽宁师范大学赵毅教授,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南开大学杨栋梁教授、宋志勇教授、孙卫国教授、刘岳兵教授,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爽教授、赵儒军教授,辽宁省社会科学院廖晓晴教授,我校社会科学处、历史文化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课题组和东亚文明研究中心成员以及部分研究生,出席了报告会。韩东育教授首先介绍了项目研究的背景、框架、目标以及重点难点问题,并向与会人员进一步阐释了项目的研究主旨。指出,在东亚区域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中国礼乐价值主导下的前近代“落差-稳定”结构、日本殖民扩张政策下的近现代“落差-震荡”结构和“二战”后美国建立于欧美价值优越论基础上的“落差-权力”结构。在以上形似而实异的三大结构中,“华夷秩序”主要由礼乐文明之向心力凝聚而成,从而给区域世界带来过长期的和平与安定;而日本主导一时的东亚秩序,则是武威和殖民逻辑下的军事扩张的结果,它造成了东亚地区的兵连祸结和日本帝国自身的速兴速灭。然而,“落差”消逝已导致前两个结构先后落幕的事实,也预示了美国东亚控制方式的迟早终结。如何跳出“落差制作”和“次第推倒”式恶性循环从而创生出熔铸中西、平等而不失伦理的“新文明体系”等问题,寄予了项目组的重大关切。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东亚史上的‘落差—稳定’结构与区域走向分析”项目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认为,该项目选题新颖、设计合理、论证充分并提出了新的理论性构想。在长期习惯于照搬外国理论、而鲜能框架性地提出自身话语体系的当下中国学界,该项目对区域地政生态“落差”基因的提取以及为走出历史恶循环而尝试创建融汇中西区域关系规则的“新文明体系”构想,堪称弥足珍贵。与会专家还指出,如何在研究中进一步用“落差—稳定”结构来诠释当前纷乱的东亚世界、并能够预测今后东亚国际关系的走向,也将是课题组所需直面的问题。建议课题组把走出历史恶循环和建构“新文明体系”的研究目标放置于“非落差、不稳定”的当下东亚世界并展开动态而实时的临场研究。最后,与会专家还对项目研究过程中如何协调好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研究成果与学界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与叙述方式等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韩琦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17)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06)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黑住真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0-17)
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09-21)

  [[关闭窗口]]
 
发布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 2016-9-8 21:23:50 阅读次数: 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