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4日,应历史文化学院邀请,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张崑将教授、台湾大学中文系蔡振丰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许怡龄研究员、台湾新营小学张溪南校长一行四人访问我校,参加了东亚史学团队举办的第二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东亚世界的区域文化与局部结构”,研讨会由刘晓东教授主持。
韩东育副校长为本次研讨会致欢迎词,他充分肯定了台湾学者在东亚研究、特别是东亚儒学研究上所作出的贡献,并介绍了我校东亚史学团队的研究特色。研讨期间,张崑将教授、蔡振丰教授、许怡龄研究员、张溪南校长与东亚史学团队的刁书仁教授、韩东育教授、苗威教授和韩宾娜教授分别作了主题发言和相互评介。
与会者围绕着李氏朝鲜的个案问题、古代朝鲜与中国王朝关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以及台湾地方产业文化等问题展开了探讨,双方互为评议、攻防有致,彰显了高端的学术水准和学术风范。张崑将以《朝鲜儒者“小中华”意识中的自我情感因素》为主题,重点讨论了近世朝鲜儒者“小中华”情结的演变过程;许怡龄以《朝鲜译官与士大夫的矛盾:试论科举杂科与文科的地位》为主题,阐述了士大夫与译官在外交事物上合作而又不信任的紧张关系,探讨了两者在不同场域所发生的权力高下的原因;苗威在《汉武帝设置乐浪诸郡探析》的报告中,以“乐浪四郡”为中心,探讨了汉武帝的边疆思想、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郡县的原因、乐浪诸郡的设置时间及影响等问题;刁书仁在《天启时期明与朝鲜的关系—以朝鲜国王李倧“封典”为中心》中,考察了朝鲜两次派出奏请使的过程、明册封使如何借朝鲜封典大肆敛财、毛文龙对促成“册封”所起的作用等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蔡振丰以《<老子>诠释下的本质人观及其可能的理论发展》为主题,围绕着王弼本《老子》中体现的“人观”与“我观”,探讨了“本质人观”在东亚《老子》诠释中的特殊性,及其与当代印度学者奥修在诠释《老子》上的相近之处;韩东育通过对《周孔“金律”的倾危与“均衡”转化方案》问题的讨论,阐述了以儒、道、法为代表的先秦诸子在西周社会价值体系崩塌后为重构价值“金律”所做的努力与尝试。认为在普遍阙失道德“金规则”的当代世界,对融合中西文明的“第三种文明”的提炼与归纳,或许对重塑人类新“金律”,能发挥积极作用。关于台湾地方产业文化,张溪南校长的报告《台湾推动地方产业文化的现况与实例—以台南市为例》,以白河莲花节的成功案例为中心,探讨了文化创新在产业结构转型中的促进作用以及旅游行为如何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认为,“产业+文化+营销+傻劲”模式,可以创造无限产值与可能,并对大陆地方产业文化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与建议。
每场发表和点评,均有学理和脉络上的深刻关联,使得与会学者在朝鲜对“中华”意识的艰难表述、儒学对东亚世界的深刻影响、老子的“本质人观”和道德“金律”等诸多问题上达成了共识。与会的本、硕、博同学纷纷发言,提出了许多不失深刻的重要问题。台湾学者对东亚史学团队“资料优先、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及对中国东亚史研究所作出的贡献,印象深刻。他们期望台湾的相关学术单位能与东亚史学团队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为促进两岸学界的深入交流,共尽绵薄。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