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7日,东亚史学团队举行学术信息交流会。团队成员周颂伦、尚永琪、费弛和大田英昭四位教授分别结合自身国外及域外访学的经历,向团队成员和学院师生进行了学术交流和汇报。交流会由韩东育教授和刘晓东教授主持。
周颂伦教授与尚永琪教授于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交流。二人以台湾的所见所闻及研究过程为核心,分别以《两岸间文化认同、政治认同和国家认同的考察》和《对图像证史的一些看法——以台湾的相关研究为例》为题目进行了会议交流。周教授认为,台湾人的“国家意识”之形成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即明郑时期(1661-1683)、清治时期(1683-1895)、日据时期(1895-1945)、光复时期(1945-1987)、戒严废除时期(1987-至今)等几个历史阶段。他认为,两岸之间虽具有同文、同教、同族、同种的天然优势,但双方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依然纠葛不断。故唯今之虑,两岸不如先从夯实“文化认同”的基础条件做起,消弭政治认同的紧张感,从而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尚教授则以“图像证史”为中心,介绍了台湾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他以“欧亚草原上的马——以汉唐为中心的考察”为例,指出,历史研究中的图像研究,可以表现出当时的人可能习以为常因而在文本中不屑提起的细节,可以解决文献记录没有覆盖到的领域的问题,可以帮助后代了解过去某个历史时期的具体感受,譬如草原文化或游牧文化的历史、边缘文化的历史等。台湾学界对图像证史手段的高度重视,凸显了相关研究对大陆学界所具有的重要借鉴意义。
费驰教授以《美国的清史研究》为主题,围绕自己在美国一年的访学经历,介绍了美国清史资料收藏状况及特色,进而指出了美国的清史研究特点及发展趋向。费教授举出了美国的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以及国会图书馆收藏清史资料的数量大、特色强、语种丰富、使用方便和数字化等特点,认为,在现在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中,清史、民国史研究相对突出,研究领域涉及政治、经贸、民族、中外关系等方方面面,其中对妇女史、科技史、大众社会问题研究、边疆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等研究关注较多。重要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美国的中国史研究模式经历了两次重要的转向:一是从“西方中心主义”到“中国中心观”的转变,二是从“中国中心观”到“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的转变,尤其是“时空双向交叉比较史观”,较之以往那种时空分离和单向性的比较,更为全面和科学。大田英昭教授以《日本现代政治与市民运动》为题,对日本的当下政治状况和市民运动进行了现场式分析。他认为,目前的中日政治关系处于二战后的最坏状态。这给东亚国际秩序造成了剧烈的震荡和不安定。责任的一端,显然在于日本安倍政权的右倾化行动。然而,安倍的言行并未得到大部分日本民众的支持。大田教授以2013年日本市民的“反核电游行”、“反核示威”、“反对秘密保护法”、“反对冲绳美军基地的政策”、“护宪游行”、“反对右翼的市民游行”为例,凸显出市民运动对日本现代政治的影响。他预测,随着“安倍经济学”的失效,日本的政治走向会发生新的变化。
这是团队成立以来首次系统举行的信息交流会。报告结束后,与会师生和报告人进行了互动交流,围绕着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最后,东亚史学团队成员进行了内部交流,安排和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计划与任务,并选派王明兵副教授赴越南进行学术交流。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