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崔世广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2014年2月17日,应历史文化学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室主任崔世广教授来院作学术交流,并为学院师生作了题为《日本文明的特性》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韩东育教授和刘晓东教授主持。
        报告中,崔教授先从文明研究的形成论和形态论的方法论入手,在广义上将日本文明视为包括自然风土、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宗教意识、思维方式在内的一个体系,进而从中日文化交流和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视角出发,探讨和揭示了日本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脉络与特征。指出,丸山真男在日本思想史的研究中,发现了在日本历史上存在着一直执拗地起作用的“古层”或“原型”。其形成于大和时代,体现于氏姓制度中,主要特征为:1、横向的相对封闭的集团结构;2、纵向的主从关系的结构:由上下支配服从关系和平行对等关系两种原理构成。这种社会结构不同于中国,并且有着很强的生命力。3、平安时代的寄进庄园制、德川时代的政治社会体制,在结构上与氏姓制度是一致的。所以,日本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弥生时代(公元前3—2世纪)到大化革新(644年),可称为日本文明的形成期。在这一周期内,固有文化虽然随着时代的进展和外来文化的移入,而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式和面貌,但其基本原理和精神却一直存续下来,并成为摄取和改造外来文化的原动力,规定着日本文化发展——“增宽加厚”的基调。第二个周期,从大化革新(645年)到平安时代末(1191年),可称为日本文明的展开期。在这一周期内,因大化革新与律令体制的建立,中国大陆政治制度的积极移植,使日本固有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重心偏向了上下支配服从的方面,并且,儒、佛思想在这一时期受到推崇。第三个周期,从镰仓时代(1192年)到德川时代末期(1867年)。至此,日本文明又经过了一个周期性运动,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螺旋式上升,为日本的近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日本文明至少有如下特性:1、独特的结构和基调,其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叠加,一方面使日本文明的发展带有周期性,也使其具有了丰富性。2、日本文明有柔的一面、女性的一面,物哀、纤细、优雅;也有刚的一面、武的一面,如雄健、豪放、现实。3、日本文明有封闭的一面,也有开放的一面。神道文化、儒佛教文化及其日本化、庶民文化。神道、佛教、儒教并存,武士道、町人道、农民道并存,作用分担,各有其用。
        报告结束后,崔教授同与会师生围绕着“日本文明”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并就师生们的提问进行了现场解答。刘晓东教授对本场学术报告进行了总结和点评。最后,崔教授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愿与东北师范大学东亚史学团队继续保持密切的学术合作,取长补短,以求共同发展。

相关新闻: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韩琦教授等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17)
中山大学保继刚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1-10)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汪朝光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2-06)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黑住真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10-17)
复旦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学者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 (2018-09-21)

  [[关闭窗口]]
 
发布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 2014-2-18 6:59:41 阅读次数: 2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