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史学团队举行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前近代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

        2014年1月8日至9日,东亚史学团队以“前近代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为主题举行了第二十二次学术会议。会议由韩东育教授和刘晓东教授主持。
        东亚史学团队,凝聚于研究理念的更新和研究方向的汇合,对研究理念的探讨一直是团队成员的不懈追求。研讨期间,刘晓东与刁书仁教授结合各自参加台湾大学“东亚视域中的‘中华’意识”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学术经历,向团队成员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宗旨及研讨情况,为团队今后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有益的镜鉴。接着,韩东育、董灏智和大田英昭分别发表了题为《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阐释》、《<孟子>的尴尬》和《日本社会民主主义思想之形成与发展》的学术报告,从多重视角中阐述了前近代以来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
        韩东育教授在报告中以《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为中心,勾勒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认为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并赢得了汉人的支持,同时,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区域价值的重要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两百余年的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不容小视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还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董灏智从“《孟子》难以传入日本”的传闻入手,结合日本江户时代的政治特征,考察了这一传闻发生的逻辑脉络及其背后隐情。认为,“在江户时代之前,《孟子》就已传入日本”的说法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由于《孟子》中含有“汤武放伐论”的革命思想,遂引起了江户儒者的强烈批判。并且,随着日本近世“尊皇”思想的兴起,在由“天皇”与“幕府”组成的“二元体制”的日本社会中,《孟子》的“革命论”必然会导致二者之间的龃龉和冲突,因此,对《孟子》的批驳在客观上对日本江户后期的幕末尊皇黜霸、倒幕思潮事实上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田英昭教授则以日本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片山潜”为中心,对片山潜的马克思主义接受和形成情形进行了考察,指出,在片山看来,首要的目标是通过发展工会和合作社,逐渐消除剥削本质的薪金制度。接着在获得普遍选举等民主主义诸制度条件下,以其为基础通过议会渐次实现生产手段公有的社会民主主义。其社会主义基础的进化思想,吸取了考茨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且与革命思想相结合。片山经过艰难的运动体验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历练,逐步形成了将劳动者的政治总罢工视为武器的社会革命理论。但是,二十世纪初期日本社会民主主义运动却中途破灭,其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之后,团队成员围绕着三位的论文报告展开讨论,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同时,针对“前近代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团队成员认为,日本学者西嶋定生所谓“汉字、儒教、佛教和律令制构成了传统东亚世界的区域价值”等说法固有意义,但清代所构建的“大中华”观念体系及其实践过程,对东亚世界而言似乎更具普适意义和地政价值。这意味着,在“明清鼎革”后各国“小中华”纷纷自立于东亚世界的语境下,“大中华”不但未尝解体,反而获得了新的诠释和扩展。
        最后,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祝业辉先生为团队成员作了《朝鲜当下问题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中,祝先生结合当下朝鲜政局的变化,围绕着其对朝鲜半岛、中国及东亚局势的影响等问题,同与会人员进行了饶有意味的交流。

相关新闻:

东亚史学团队举行第二十七次学术会议:“东亚文化交流史上的朱舜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15-09-06)
徐兴庆教授与辻本雅史教授来我院作学术交流 (2015-09-06)
东亚史学团队举行学术信息交流会 (2015-09-06)
“清代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建构”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15-07-31)
东亚史学团队举办第二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东亚世界的区域文化与局部结构” (2015-07-10)

  [[关闭窗口]]
 
发布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发布时间: 2014-1-19 16:30:53 阅读次数: 2311